赶超印度应是中国软件业发展方向吗? 2002-05-31
今年被称作“软件年”,说是“只要人才结构合理,中国软件业不出两年可赶超印度”。所谓“赶超印度”,赶超什么、赶上了又怎样?
走“技工贸”的路,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
首先看看“贸工技”和“技工贸”的分野。印度软件业的基本发展战略可以用“贸工技”来概括,即:以贸易打头带动生产、以生产需要带动技术发展,更具体地说,印度软件的成就主要来自劳力出口贸易。由于发展目标不是国内,因而,尽管印度的软件劳力出口贸易额非常可观,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整个软件业是在别人后面跑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加工厂,结果,它的信息产业整体还是落后,各行各业的企业、人民的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和科教,乃至国民素质,并没有像美国等国家那样从软件业和信息产业中获得实质性的发展效益。这应是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方向吗?
就此问题,笔者请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倪光南说:对中国来说,“贸工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中国需要发展自主和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这跟印度依靠接受美国软件业的外加工而发展起来,是不同的;现在,不少人强调学习印度软件业,我认为要提出注意:可以学习印度的一些经验,但不能模仿印度的发展模式。
倪光南院士的观点非常有道理。从安全考虑,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及其一整套软件工业标准。微软公司的软件产品不安全,不但在中国、而且在美国也是许多机构和客户的共识。去年年底,《纽约时报》等报刊报导说,美国联邦调查局提出警告,建议客户对微软公司窗口系列软件产品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安全。同时,美国《华尔街技术》杂志述评说明,许多美国银行和金融企业对微软公司的产品质量和能否保证数据安全有很大疑问,因而对采用该公司产品一直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对这些警告和疑问,微软公司至今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据报导,该公司正在做的,是让9000名职工返校接受信息安全的基本训练。微软公司的母国对该公司产品的安全都不放心,中国自然更不能掉以轻心。
从国家实力发展来说,中国需要有自己核心技术,原子弹和航天技术是个有力证明。目前,中国的原子弹和航天技术也许还不如美国和俄国,但自己有了,整个国家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就得到了实质提高,而且,有了那些技术,如何攀登更高水平就有了基础。若当初中国的原子弹和航天事业也搞“贸工技”,那么,今天的中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为全世界所尊重。同样道理,在信息科学技术时代,没有自己的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和工业标准,贸易额再大,国家实力也难以得到实质提高。“技工贸”和“贸工技”两个思路的战略区别,是不言而喻的。
尊重基本原理,正视历史条件
从中文特点考虑,中国非常需要发展自己的整套软件工业标准。英文工具和软件能遍布全球信息产业的各个角落,不是所谓“语言霸权”的结果,而是长期科技发展的结果。1948年,美国贝尔试验室闪农和其他科学家提出了现代信息学基本理论;根据这些原理,美国IBM等公司开发了一系列信息科学技术,直到1970年代结构关系数据理论建立,形成了从操作系统、数据模型、算法语言、编程工具、应用软件和通讯等等一整套英文软件技术和工业标准,这些技术和标准,还在发展之中。换句话说,英文工具和软件能有今天的发展优势,是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基础建设的结果。印度软件业不需要过问现代信息学原理和语言文字方式问题,道理很简单:由于历史原因,印度的第二语言是英文,印度软件业所需要的基础建设,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
中文软件业没有印度软件业的历史条件。例如,仅就汉字编码系统来说,从开始到现在,平均每五年更新一次,按照这个速度,为现有汉字编完字符集还需要10到15年;这个字符集是否适合中文数据全面管理,还没有做出有说服力的科学检验和评价;“万马(码)奔腾”多年,不管那些编码的“爱国”调子多高,它们基本上是迁就英文制式、而不是根据中文数据全面管理设计的。“汉化”和迁就英文能解决中文数据的输入输出和检索等基本操作问题,却不能解决中文数据全面管理的问题。比如中文数据排序和算法语言,在没有空格的文字方式条件下,就很容易发生歧义错误。不管数据管理模型和算法等等是什么,文字符号标准稳定和规模合理,是个关键,可现在,中文数据至少有两套符号标准,一个是笔画、一个是现代汉语拼音,究竟哪个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学的基本原理解决这些问题,是中文数据全面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自己的整套软件工业标准的基础。这些基础建设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核心技术来解决,出口劳力贸易无济于事。至于那些诉诸“语言霸权”、“知识产权超前”、或中文英文孰优孰劣,都是些似是而非的或是用情感代替科学技术的争辩,对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整套工业标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互联网提供了多大机会?
互联网的普及,似乎给中国软件业摆脱微软模式和建设自己的轨道,提供了一个机会。然而,如果发展思路是赶超印度,那么,这个机会也不会有多大帮助。互联网方式跟微软模式的区别,直接表现是源码开放与否,实质区别是企业开放与否。IBM公司为此提供了实际经验。1995年,面对互联网全球普及的热潮,IBM做出战略决定:放弃自己开发多年的操作系统OS/2和个人计算机业务,集中力量搞好网络大中型主机和基础科研。当时,许多人认为,那是IBM向微软窗口系统投降;实际上,IBM是在实行整个企业网络化,主导思想是三个开放:网络向所有操作系统开放、企业内各部门和企业间彼此开放、社会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开放,通过这些开放实现分享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改善成本效益。IBM公司的开放式网络化非常成功,促进了GE等美国大型企业网络化和社会网络化。有了这个成功基础,不管微软公司怎么动作,都不会影响美国信息产业的大局,因此,美国政府才敢于向微软公司提出反垄断起诉。
印度软件业的起点是计算机联网,可它所走的道路却是企业封闭。正因为如此,尽管印度软件业劳力贸易额很高,它的信息产业、各行各业的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却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例如,世界银行等机构统计显示,印度的互联网、通信、企业网络化和社会网络化等等,都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能借用这些年流行的“国际接轨”说法,那就可以说,印度软件业没有自己的轨道,它是在别人的轨道上做劳力贸易。自己没有轨道,“与国际接轨”有什么意义呢?显然,所谓“两年赶超印度”,战略方向和思路都有问题。
灯火阑栅处:赶超自己
过去两年,网站热冷却下来,然而,信息产业技术还在持续发展。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2002年第一季度的美国风险投资为62.2亿美元;其中计算机软件投资为10.5亿美元,是最多的领域;第三名为生物学领域,获得7.52亿美元,而这个领域最活跃的又是需要大量软件开发的生物信息学领域。从2001年开始,尽管风险投资开始大量撤出网络工业,但仍然对软件业青睐,这并非因为软件业的劳力贸易前景如何(说实在的,它的劳力成本属于最高的),而是因为它的开发者大都有各行各业网络化和计算机自动化所需要的技术发明或技术革新。这个趋势说明,不管经济周期发展到什么阶段,软件业发展的主动权在于自己是否掌握了有关技术,而不在劳力贸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之一,在世界人口中,平均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使用中文。美国等国家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看好中国和中文市场,而中国软件业却要像印度软件业那样到海外去出售劳力、为他人作嫁衣裳!用过去一句老话描绘,那是“抱着金饭碗要饭”。
古诗词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栅处。”中国软件业的出路在中国、在中文市场。中国软件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有这个基础,不设法总结自己和赶超自己、却去赶超印度,岂不可惜!如果中国软件产业能坚持“技工贸”、为中国市场发展出符合中文数据全面管理的和自己掌握主动权的核心技术和整套工业标准,那么,不要说赶超印度成为软件贸易大国,就是将来成为软件技术产业大国,也是满有希望的。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