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翻译系列谈(01)——概念界定和辨析
高巍(w-gao@263.net)
1 译者的主要责任是什么?
答:译者的主要责任并不是“译”好某些文字,而是为了委托者(即客户)的最大利益,用一切必要的方式创造性地完成当次委托任务。
说明:
(1)事例一
香港某位译者谈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英国某家机器生产商要参加中国大陆的贸易展销会,送来一批宣传文档供翻译。这位译者阅读过宣传材料之后,觉得材料并不适合中国大陆的国情文化,很难吸引到有权签合同购买的人(各单位的高级干部等)。因为中国大陆最热衷购买大型机械设备的人,都是为了虚荣心或者回扣、出国机会等原因,宣传材料重点放在耐用(机器频频除旧换新,才有机会多多出国谈生意)、功能优越(特别先进的设备与中国工厂一般设备根本不配合)、节省人手(中国工厂本来冗员就多)等因素,则反而弄巧成拙。因此,这位译者努力说服了该公司高层,对宣传材料作了必要改动,结果在销售业绩上大获成功。
(2)对于图书而言,译者的直接客户是出版社,间接客户是读者。译者的责任在于让所译图书为最广大读者接受,出版社盈利。为了这个目的,译者得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突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某些情况下对原文必作非常之处理。
(3)原文作者已经从出版社处取得了版权授权费用,理论上译者对原文作者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除非从图书的市场营销角度考虑,需要利用原文作者的声望以及在读者群中的号召力。
2 何谓增值翻译?
答:增值翻译是以客户利益为中心,采取一切必要的方式创造性地进行再创作,使客户获得最大增值。
说明:
(1)从前,人们以为一本书,只有一个译法,一本书只应该有一种可以垂留千秋万世的译本,也就是翻译理论中早经批判的“THE translation”(注意,THE为全部大写)。现代社会是一个“分众”的社会,对于每个读者群体只能有特定的“the translation”。
(2)毕竟不是每本书都是《圣经》或者《莎士比亚全集》。对于经典作品,原作者和译者的身份是不对称的;而对于现代大部分图书,每年以几十万计的大规模生产出来,原作者与译者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刘项原来不读书”。文字的地位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在下降,新一代的文字消费者已经没有耐性、没有闲情、没有兴趣、没有时间、甚至没有能力去享受或使用篇幅比较有规模、深入探讨问题的文字。
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大众一般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文字尊敬,“敬惜字纸”,甚至对文字产生了抗拒之情。文字媒体处处出现了“争客”的现象,凡是不为读者着想、不千方百计迁就他们的口味、需要的文字,读者是不会索阅、购买、使用的。
作翻译工作的人,绝对不能受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只是局限于“搬字过纸”,而应该是主动为读者设想,对文字做大量的润饰、过滤、解释、换例等功夫,或者调整焦点,迁就他们的兴趣、口味、习惯、需要,把语篇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耐读、有用,这就是我所谓的:增值。
翻译工作倘若只是做文字的转换,不顾及内涵的改动重组以及外表文采的包装构思,只会事倍功半。
3 增值翻译的具体例子
(1)《软件重构》
我未见过《软件重构》这本书的译本,但是从译本公开的目录来看,基本上是按照原书“亦步亦趋”翻译出来的。
首先,原书的例子是以Java语言书写,虽然语言并不重要,但是仍然对读者阅读有障碍作用。如果能够将例程以C++语言改写一遍,同时附上,可能销售业绩会更好,毕竟C++程序员的数量要大于Java程序员的数量。
其次,原书的例子的背景为西方社会所熟知,而中国读者未必熟悉。例如,outstanding这个单词,有多少中国读者在例程中读到时会想到其含义是“未偿清款项”?如果译本是完全照搬原书的例子,那么读者阅读感受真不啻于GRE考试的“熟词僻义”了。所以,如果对书中的例子换成背景比较通用的,例如学生选课等场景,可能更利于读者专心研究技术实质。
另外,中国社会由于近代救亡图存的客观现实,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较深,对于欧陆思潮(例如法国、德国)的接受程度要高于英美思潮。反映在程序设计领域,那就是读者对于“编程思想”、“设计模式”、“软件架构”、“软件开发的永恒之道”之类比较感兴趣,盲目追求一种形而上的、大一统的、先验真理的东西。如果不论译者作为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而只看经济效益,就应该迎合中国读者的这种心态,大大充实《软件重构》一书中有关重构与设计模式关系的一章,我觉得至少可以扩充篇幅到原来的三倍以上。
(附:Stroustrup多次谈到这一点,可惜很少有人了解Stroustrup在《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与《The Design and Evolution of C++》中的思想,Stroutstrup在一封信中将这种狂热称为“Software Engineering Utop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