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有认知以来便知道自己的性倾向,于我来说,同性爱是美丽的,引以为傲的。”今年六十二岁的白先勇以坚定的眼神说出这番话。
对于教育界、社会及为人父母者对同志的歧视,白先勇认为源于大家对同性爱的误解。他忠告香港的同志时说,自我肯定最重要,要是容许歧视而产生的压抑来主导一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没有歧视,互相尊重,世界才更美丽。
正当白先勇面对逾千名中学生发表推动中国文学演讲时,那边厢,另一批中学生在校内派发同志刊物被阻。翌日,白先勇阅读相关报导后,连声说好,欣赏年轻人勇敢地站出来,肯定自我。
白 先勇说:“青少年对身分认同的压力很大,很需要父母及师长的谅解;美国青少年同志的自杀率偏高,歧视与误解是祸根。真正爱惜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何妨了解他们的真正痛苦与迷惑。”对于不了解同志议题的师长们,不妨多读一些涉及同志题材的文学作品。
◇面对歧视
数十年来的文学创作生涯,白先勇亦会感受到别人对性倾向的歧视。“我从不会把这些行为放在心上,一直以来,都以肯定自我的态度面对。”
白 先勇的性倾向,又可会影响到他的创作?“从没有刻意过。”对于人际之间的情感流转和观察,早已超越了个人性倾向。数十年来白先勇受欢迎的程度屹立不倒,最近香港电台亦紧随白先勇多月,拍摄最新一辑《杰出华人系列》。
他的创作思路,经常走在社会前头,首部长篇小说《孽子》就以台北新公园的同志活动为题。如今港台同志生活已换新天,但小说中描写活在幽暗角落的一群,至今仍足以反映大陆的同性爱活动。
◇歧视源于西方
中国对于同性爱的处理,白先勇有他的见解:“古代没有如希腊般歌颂同性爱,但也没有法律或道德上的严重对抗。皇室贵胄反对皇帝宠幸同性,多数基于政治理由,如汉哀帝深爱董贤至要让位给他,朝臣是为夺权而反对,整体上对同性爱风气和接受程度也较西方宽容。”
白 先勇指出,近百年来华人对于同性爱的歧视可说最严重,当中深受西方影响。“同性恋”一词就是西方产物,以此来标签非主流性倾向的人,西方传教士囿于宗教立场视之为罪恶;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的同时,也接受了早期《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指同性爱为病态的立论(结果在第三修订版时才把同性爱剔除),还个清白;中国五四运动期间,一轮激烈的反传统运动,也把相公与戏子的同性爱恋行为,一并视为传统的恶俗。
同志生活,其实与一般婚姻生活无异,只是同志之间缺乏社会认同、法律保障、儿女的连系和家庭伦理的支持,同性之间维系感情,比异性爱更难,挑战更大。
◇期待和平共处
新世纪的来临,白先勇认为世界正处于融合与反思的状态,华人社会冒起不少同志运动家,目睹西方由“反同性爱”到"平反同性爱”,当中走过的歪路,台湾与香港社会就引以为鉴,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华人同志运动,会尽量顾及家人的感受。好些同志不站出来,不是怕社会或工作环境的排斥,而是顾及到家人不懂得向亲友交代的感受。此外,中港台三地涉及同志题材的电影及文学大放异彩,多次取得国际大奖,这种"软着陆”式的推动,与西方摇旗呐喊式的对抗截然不同。
白 先勇对华人同志运动发展是乐观的,随着各方面逐渐开放,中国大陆情况相应会得到改善,而同性爱权益运动家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展望新世纪的开始,白先勇充满期待地说:"各国在不同种族、文化、宗教都趋向大融合,人类力求和平共处,爱恋对象不同,又何须施以歧视呢?作为同性爱者的家人和朋友,就更不应该存在性倾向歧视了。
(原载于香港《明报》,记者伍成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