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中,没有人把谁是同性恋或是异性恋挂在嘴边。假如一群朋友聚会时看见两个男生搂在一起亲吻,或者一个男生坐在另一个男生腿上,我的感觉就像看到一个女孩子坐在她男朋友腿上一样,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新疆师范大学大三男生常坤说。
“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学习、生活、谈情说爱。我们不可能见到每一个异性都产生感情,他们也不可能见到每一个同性就这样。”常坤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同性恋大学生,“我们”则指包括常坤自己在内的异性恋大学生。
22岁的常坤是新疆雪莲花艾滋病教研项目的协调人。2005年,为了推进“新疆同志活动组项目”,常坤开始通过网络大量接触“同志”,至今已与近70名同性恋者有过交流,其中有不少是大学生。
在他接触到的同性恋大学生中,有的人会在朋友圈子里公开自己的性取向,甚至站出来建设同性恋网站,组织以同性恋为主题的志愿工作;有的则只愿意化名之后在网上以同性恋身份活动,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知道他(她)的实际性取向;有的人甚至一直不明白或是不肯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徘徊在对同性的爱慕和跟一个异性结婚的未来之间。
常坤说,很多同性恋者还都是在隐藏自我的状态下,这样选择主要是由于社会压力较大和自我认同不足。常坤在网上接触到的同性恋大学生,不少会对这个话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深谈。
在对校园异性恋的调查中,常坤也发现有的人对同性恋的了解限于“道听途说”,结果就以讹传讹,不解者有之,批判者有之,认为“和我无关”者更是大有人在。
2005年,常坤在北京参加了一次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举办的暑期夏令营。他戏称这个夏令营是“北京同性恋异性恋大学生联谊会”。半个月的时间里,一群大学生,有同性恋也有异性恋,一起讨论志愿工作,同桌吃饭,同屋就寝,最后一晚玩游戏到凌晨。临别的时候,大家都依依不舍。
“这个群体是一种人类发展的正常现象,可是现今却人为地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和评判。我认为,作为一个积极生活的人,他们在没有妨害他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前提下,有选择自己所喜欢所向往的生活的一切权利。”在自己的博客上,常坤如此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