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一些挫折。挫折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往往导致失败感、自卑感、失落感。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是在优越受宠的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普遍具有脆弱的心理,应付挫折的心理不健全,抗挫折能力较差。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轻则会导致学生思想波动,情绪低落,影响学习和生活;重则导致不良心理,甚至产生心理变态,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学生在挫折前,具备正确的挫折观,有战胜挫折 稳固心理机制。因此,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战胜挫折,是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的一项内容。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正如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一样,世界也没有一生不遭遇挫折的人,只不过挫折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教育工作者,要首先教育学生懂得,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人生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遭遇挫折人人在所难免。挫折可能是来自学校生活的,也可能是来自家庭生活的;可能是来自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也可能是来自学生自身的。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没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为培养学生迎接挫折挑战的能力勇气和战胜挫折考验的信心,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目的地从理论上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如学一点生活的辩证法,了解一点心学知识,读一读伟人的传记,听一听模范英雄人物的事迹报告,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等。教育学生克服自私、狭隘、偏激、脆弱、怯懦、斤斤计较等不良心理,鼓励他们树立远大抱负,加强心理锻炼和意志锻炼,客观现实地重待挫折,科学地认识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用爱心抚慰受挫心灵,帮助他们渡过伤感期。
一个遭受挫折的人,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伤感期,这期间,他最期待别人的安慰和体贴。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中学生,这种期待就更显得强烈。如果在伤感期内,得不到来自外界的关怀体贴,年幼的心灵就会感到孤独和失望。如果他得到是歧视、睥睨或反复的指责,时间一久,便会形成所谓的挫折心态,萌发出对周围人的戒备或敌意。因此,对待一个受挫折的学生,用爱心去抚慰受挫的心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光容辞的职责。课堂上一次鼓励性语言,课下一次真诚的交心,课外一次温情的家访,都会使受挫折学生心理得到安慰。特别是对于家庭破裂或身患残疾又遭遇挫折的学生,教师要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真挚的关怀,在精神上、物质上伸出援助之手,促使他们放下包袱、振奋精神,主动投入生活,尽快从伤感中解脱出来。那种对犯错误的学生鄙视、冷漠、讥讽,甚至动不动就停课、叫家长的做法,只会加重学生的挫折心态,逼迫学生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这是任何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的同志所摈弃的。
三、诱导学生释放能量,转移情绪,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
处于挫折心态中的学生,体内潜藏着一种难以释放的能量,如果能借景泄出来,就会减轻或消除挫折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创造一种情景,使受挫折学生可以舒畅地排放他受压抑的情感,抒发内心的郁闷。比如让他们向自己信赖的老师、同学、朋友或亲人倾诉思想,解释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取得别人的理解;或开诚布公地与闹矛盾的一方交换意见中,解开思想疙瘩,达到心理交流。当受挫折学生要求向教师表白内心世界,或就当时情况作出解释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对其合理成份给予肯定和谅解,切不可板着面孔,不理不睬,使受挫折心灵雪上加霜。当学生因受挫折而被挫折感所困扰,思想一时想不通时,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吸引其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从而使他们转移注意力,冷静心理情绪。比如通过让学生参加课内外活动,使其在体育锻炼、文娱竞赛等有益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解除紧张、焦虑、苦闷、悔恨等不良心理障碍。
四、帮助学生吸取教训,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遭遇挫折本身是不幸的事情,但是挫折的经历又可以使人尽快聪明成熟起来。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说的好:“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经受挫折的磨练,是人生经历的一笔宝贵财富。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帮助受挫折学生分析当时的主观动机、客观因素,找出导致挫折的原因,剖析本人思想上、性格上和心理上的弱点,总结出应当吸取的教训,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心理剖析要注意因人而异,把握好对向,找准该生不良心理表现,如自负自傲、争胜好强、小肚鸡肠、多愁善感等特征,有针对性地指点出来,帮助其逐步克服,避免重蹈覆辙。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自尊自强,把挫折作为动力,建立新的目标,勇于战胜自我,以崭新的姿态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