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22亿元,这让农业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
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能“撒胡椒面”。必须把各个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重点领域倾斜,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连日来,黑龙江、青海、 海南 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讨论新农村建设问题时,对此具有相当共识。
代表讨论
"在现有财政体制下,资金的投入使用很别扭,该办的事办不了,一些资金长期躺在那里睡大觉,不能及时发挥应有作用,而另一些三农项目却因为配套资金不足,建成了豆腐渣工程或半拉子工程。"一些人大代表谈起这些现象深有感触。
海南省每年地方财政收入65个亿,但是实际要花167亿,主要来源都是中央部委拨下来的专项资金。
专项转移支付的概念很清楚,就是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这样搞的结果怎样呢?过去是地方政府钓上边的鱼,你给我钱我配套,现在部委也钓下边的鱼,我给你钱你再配套,实际上现在搞的是上下之间在专项资金问题上互相钓鱼。
钓鱼的结果是相当一部分项目由于不能配套,长期不能完工,甚至不能施工。
配套资金互相"钓鱼"何时休?
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项目配套资金的问题感受更深、更强烈一些。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宋秀岩提出:关于项目配套资金的问题,建议对于藏族聚居的地方,项目就不要再要求地方配套了,事实上叫配套也是假配套,因为根本没有钱去配套。
青海这几年经济发展较快。预计五年间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3亿元,突破人均10000元的大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3.3亿元,年均增长1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6.6亿元增加到33.7亿元,年均增长15.2%。
公保尚代表
但这么快的增长速度面对方方面面的开发建设要求,资金依然显得紧张,难以满足需求。目前,青海省仅公路贷款就高达70亿元,政府新增的一点财力还得还帐。
青海团的其他全国人大代表对此也深有同感。青海省人大农牧环保委员会副主任公保尚(藏族)代表长期在藏区工作。他认为,国家在城市实施的项目,没有要求配套,但是在农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却要求拿配套资金。现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取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至少做到城乡政策一致。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地委书记王小青说:比如乡村道路硬化工程,国家每公里道路只给8万元,但实际造价需要13-15万元,国家拨款不足的部分,要求地方财政配套一部分,农民自己以投工投劳投料等再解决一部分。事实上,由于这些地区本身就是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农牧民群众都很穷,很难配上套。
王小青代表
集中资金解决突出问题
五指聚拢才能打出有力的拳头,集中资金才能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很难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相提并论。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投资和扶持政策的作用,国家应集中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人大代表、绥化市市长于莎燕表示。
"尽管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中央财政拿出了很多资金,但面对全国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仍然是杯水车薪。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任务重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再将这有限资金分散使用,撒芝麻盐,搞一刀切,那么,哪里都会感到不解渴,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绥化市市长于莎燕
于莎燕代表介绍,黑龙江省从2001年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实施、逐村验收、分批推进"的扶贫开发战略,把各项扶贫资金进行整合利用,帮助贫困村发展致富项目,建设公共设施,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整个村的贫困户实现脱贫。目前,全省已经集中扶持了1032个重点村,扶贫资金从1.2亿元增长到2.5亿元,平均每个村扶贫资金投入达185万元,96万户贫困人口从而实现了脱贫,收到了很好的扶贫效果。
黑龙江省从2006年又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乡"工程,其目的就是整合建设资金。绥化市有11个乡、162个村被列入试点,把打井、修路、栽树、供水、通电等各个渠道的投资相对集中起来,用于重点乡村。
"把不该上级政府管的事情交给下级政府"
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应合理规范各级政府事权,把不该上级政府管的事情交给下级政府。
在工作安排时,政府工作报告讲到"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落实投资主体的自主权和风险承担机制",但现在事实上我们不是这么做的。支农资金中央要求捆绑、整合使用,但实际上没有办法整合。支农资金分属中央17个部委管理,都是按部门下拨,具体细化到哪个县有几个沼气池,哪一段路从这个村到那个村。省里要整合这个钱困难重重,海南把扶贫资金整合了两年,一些厅局不断向省政府领导反映,如果再这样做,上边相关部门就要把这个钱停了。中央部委直接管到每件小事儿,管到一个村不太现实。也不太科学。
现在都说"跑步(部)前(钱)进",怎么能不跑呢?报批项目的时候不要白不要,项目资金批下后,配套资金跟不上,中央拨到地方的国债资金还不能挪用。事情就这样拖下来了,到最后什么也干不成。
来自海南的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卫留成建议逐步改革财政体制。目前的体制造成必须"跑步(部)",因为事权、财权、责任全归部委。他提出,应当加大一点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建设项目上有更大的自主权。
卫留成代表提出,建议学一些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经验,该中央政府管的事儿就让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地方政府也别来配套,像国道、高速铁路等等。而该地方管的把钱给它,让它自主建设,中央只负责检查、监督。目前的状况是体制责任不清、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不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来以后,各部委关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又增加了很多,但到地方政府层面整合比较困难,影响事情的顺利开展。有很多市县给省政府提意见,说为什么资金六月份以后才下发?事实上有些部委下达的专项资金,到七八月份才下来,省里自然也得顺延。部委要上报,然后要审查,省里的部门再转一圈,还不到年底了?
在投资体制改革上,还是要再放一放,我们国家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或者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现在仍然有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所以在体制改革上还需要下更多功夫。总理报告中讲了我们的体制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在"十一五"期间应该把体制改革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议事日程,能够往前推进一下。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副省长刘琦说,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去年财政投向非常好,主要是投向"三农",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刘琦代表说,国家集中这么多的财力来投资,关键是地方要用好这个钱。现在我们的体制有什么问题呢?就是策划不够,好多项目地方启动不了,比如,自来水项目、渔港建设项目。这需要改革,一个方案是国家只负责投资,不管理细节问题,多少钱是搞自来水项目,多少钱是搞渔港的,让省里自己决策,国家负责监管,搞得好不好,地方负主要责任。另外,项目不要铺太多,把资金铺在重点项目上,保障投的钱能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国家全额投入,地方不需配套,地方财政力有不逮,配套也基本上是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