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质疑科技评价体系:科技成果岂容豪华包装

王朝电脑技术·作者佚名  2006-05-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目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要看项目、论文、成果,这是应该的;但是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们创造性劳动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能‘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全国政协委员黄尚廉日前表示。

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实际上是科技上的差距。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改革当前的科技评价体系,根除当前科技界普遍存在的浮躁虚假之风。

科技评价已成为现实中的一个“指挥棒”,提工资、分住房、晋升职称、推荐院士,科研人员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待遇无不与此挂钩。为了能有一个较好的评价,院所领导和科研人员千方百计去“包装”他们的成果,有的单位甚至派“间谍”四处打探,派公关人员前去“公关”,请吃喝,送财物,以至于出现行贿、受贿等诸多违规或不法行为。

一位科技界人士透露,为了把评价结果做好,不少单位把评价指标分解下达到每一个人。科研人员不能够静下心来从事研究,变得浮躁起来,甚至有的人弄虚作假。

黄尚廉委员说,“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除当前科技界比较普遍存在的浮躁虚假之风是其重要条件之一。” 因为在这种科技评价体系下,不少科技人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满足于发论文、搞评比,根本无心把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

于修平代表说,现在不少科学研究好像只是为了参加评奖评比,发明专利却实际投入应用得很少。这里面有渠道问题、资金问题,但是不少研究项目本身就没有做好,当然很难投入实际应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吸收转化,而我国吸收转化投入只占引进技术投入的8%。”彭钊委员说,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5万-6万项专利,但大部分不能向生产转移,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40%,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世界经济500强企业中的高科技公司更高达90%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