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百亿赌明天
技术前景堪忧,但芯片巨头英特尔 却大设工厂、大举挺进新的市场。 英特尔赌的是:让所有竞争对手 都无法望其项背
作者:布伦特.施伦德(Brent Schlender)
即将在俄勒冈州 Hillsboro 市竣工的英特尔(Intel)D1D 半导体工厂规模宏大,其惊人的复杂程度简直可与即将生产的微处理器结构相媲美。进入该工厂宽阔的地下二层(总价值 25 亿美元),就像到计算机芯片的核心畅游一样:数千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就好像飞驰于芯片铝线和铜线之间的电子一样,正有条不紊地在这巨大的地下混凝土车间中忙碌作业,测试复杂的高压电路、连接蜿蜒数英里的管线和管道,以及为上面两层的装配区安装外部支持装置等。前面房间的面积足有叁个足球场那麽大,里面光可鉴人,几十位设计专家正身穿防尘服,头戴安全帽,一丝不苟地忙碌着。其中一些人正搬运精密芯片制造机,他们把这些与磨冰机大小相当的设备放到滑车上,然后在压缩气垫上滑动。2003 年春天,当 D1D 投入生产后,它将成为全球晶圆产量最高的“工厂”。这些晶圆的尺寸与中等大小的比萨饼相当,每个上面嵌有数百个先进的微处理器,每个微处理器中又含有近 2.5 亿个晶体管。但 D1D 并不仅仅是奔腾的代名词,它将是摩尔定律最新、最实在的体现。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于 37 年前提出,一直引领着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他当时率先推测出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芯片上的晶体管和电子元件的数量就会增加一倍。同时,D1D 也是英特尔本身的宣言,它的使命可以理解为“开设工厂,进行生产”。为此,英特尔公司斥 100 亿美元巨资,决心树立起一道坚固的“摩尔墙”,D1D 以及其它叁个计划于 2004 年建成的工厂则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英特尔放手一搏,就是要以赶超竞争对手的速度开发出一流的芯片技术,凭借强大的制造优势,在价格、性能和种类方面独占鳌头。这意味着英特尔不但要在先进的微型设备方面不断努力,继续稳居电脑芯片制造业务的榜首;同时还要在其它所有芯片(从手机芯片到汽车芯片)领域向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IBM、摩托罗拉(Motorola),以及其它众多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发起挑战。
英特尔前任首席执行官、现任董事长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说道:“规模就是战略。亨利.福特(Henry Ford)就是凭借这一战略掀起汽车业革命的;日本曾在 25 年前凭此在内存芯片领域击败了我们;而我们在 10 年前也是凭借该战略引爆计算机业革命的。现在我们再次启用这一战略,将业务从电脑领域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
英特尔正奋力摆脱 IT 业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困境。受美国计算机业萎缩的影响,公司预计 2002 年的收入仅为 260 亿美元,比两年前低了 25%。公司的销售前景及最大客户规模均未有迅速改善的迹象。同时,半导体的另一消费市场──电信业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尽管英特尔仍在盈利,今年净收入预计可达 33 亿美元,但盈利却比去年降低了 8%,与 2000 年相比则减少了 71%。英特尔股价也比 2000 年的最高记录 74.87 美元下降了 80%。
同一时期英特尔的竞争对手更是举步维艰,许多都出现了收入赤字,开始大规模裁员,建设新厂的计划也被搁置。AMD 因意外损失目前正面临严峻的现金压力。其它芯片制造商(如摩托罗拉等)宣布将完全放弃制造芯片的意向,他们将雇用台湾的所谓芯片商来制造芯片。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来提升性能,且只能使用非一流的处理技术。
这也是英特尔大力扩大生产规模的一个原因。英特尔认为,通过在萧条期进行大量技术投资,公司可以在芯片技术和制造能力方面获得领先一代的优势。首席执行官贝瑞特说(Craig Barrett):“当前,半导体行业的整合和分化才刚刚开始,它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少数领导者带领众多追随者前进的格局。而在产品和利润方面也会出现相应的分化,只有拥有一流设计和性能的产品方能获得最高利润,而只有采用尖端制造技术方可实现这一点。”贝瑞特先生在进入加州 克拉拉市英特尔总部的开放式办公室之前主要负责芯片制造。
这对于一家以大胆进取而闻名的公司而言,或许听上去像是一个典型的战略宣言。但英特尔公司对摩尔定律做出的这一赌注却可为它带来第二次机会。它实际上代表了英特尔在技术发展方面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希望为 IT 和电信行业带来曙光的愿望。英特尔坚信自己有能力制造出更强大的芯片,将互联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众多电脑、电话和其它设备都能连接到无线网络。很可能继任下一届首席执行官的英特尔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的欧德 (Paul Otellini)说:“我们现在希望能够在芯片上集成 5 亿甚至是 10 亿个晶体管,很快您在设计时将不会再受到单一集成电路的任何限制。届时我们将步入半导体行业的黄金时代,而 IT、电信以及家电行业则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但目前尚无任何迹象能够确保这一时代的降临,而如果失败,英特尔的利润和股价将会大幅下跌。即使英特尔可继续扩大已高达 81% 的电脑微处理器市场份额,但仍不能够带来足够销售额去使用这一超强生产能力的优势,而且也无法重现两位数的增长记录。尽管电信业可能会从英特尔创新中获益,但即使在它恢复元气后,其所需的芯片数量能否推动英特尔发展也还是未知数。一时业界到处充斥着怀疑论调,特别是在华尔街。所罗门美邦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的分析师约瑟夫(Jonathan Joseph)说:“英特尔对生产能力有一种恐惧心理。他们非常担心将会错失扭转形势的良机。但显然他们的生产能力现在已经过剩,他们希望能够命中目标,但却发现目标并不在那儿。英特尔迟早都需进行调整以保持盈利,这意味着他们将不得不关闭一些工厂。”
摩尔定律也有一定的残酷性:它预测,无论公司、整个技术行业和经济环境出现任何状况,技术都将继续呈指数级增长。对于芯片制造商而言,放慢创新步伐将无异于自取灭亡。摩尔先生早在 1965 年提出定律时就在《电子》(Electronics)杂志中就表明了这一观点,现已 73 岁高龄的他对此仍深信不疑。他表示:“我愿意对摩尔定律的任何问题进行担保。”
该定律最初只是摩尔先生做出的一个简单推测,主要探讨了新兴芯片行业多快可以在单一集成电路中容纳更多元件的发展周期。[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着名物理学家米德(Carver Mead)后来将其称为摩尔定律,他认为“它更是一种个人预言,而非仅仅是定律”。]在摩尔先生撰写文章的时期,元件数量每年都会增长一倍,比如从 16 个晶体管到 32 个。1975 年,随着芯片变得日益复杂,他将增长周期调整到了两年。最近英特尔将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所需的周期缩短到了 21 个月。
在有限的空间里使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仅有天才般的设计还不够。芯片制造商需要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合作,开发出尖端制造技术,将晶体管和其它微小的功能部件的体积缩小至原来的叁分之一,以在芯片上集成更多的元件。这需要开发出更先进的光刻技术、采用更精密方案来在芯片晶圆上精确集成或移动微量金属和其它物质、以及建立起最为 净的工厂。D1D 制造的芯片直径将小于 90 纳米(仅相当于人们一根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遥遥领先于当前的 130 纳米的最小的芯片直径。
每一代芯片都需要建立全新工厂或者对原有工厂进行完全翻新。因此,随着英特尔投资的增加,每年工厂的成本也像摩尔定律一样稳步攀升。但其回报也将同样非常出色。更高的芯片密度意味着更高的性能和产能;一个一流的全新芯片工厂可以在一夜之间将芯片生产成本缩减到原来的叁分之一。除此之外,更小的体积往往可以使性能更高。摩尔先生说:“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技术。所有的东西在变小之后,其性能反而会提高。但这同时意味着,如果你的技术落后竞争对手一代,那麽就不是芯片性能落后这麽简单了,你必须削减成本。”
下面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摩尔定律的无情之处。英特尔首席财务官安迪.布赖恩特(Andy Bryant)说:“每次如果我们没有实现摩尔定律,别人就会。你一旦跌倒,接下来还将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贝瑞特补充道:“这就是我们要坚持推动摩尔定律发展的原因。这已经成为所有英特尔人坚信的基本原则。我们向来公司的新员工灌输的第一堂课就是摩尔定律,告诉他们:‘嗨,我们的前辈们在二、叁十年前就推测出了这一定律,我想你一定也可以做到。’我们坚决反对把困难、复杂程度增加作为不去推动这种摩尔定律的借口。”对贝瑞特而言,摩尔定律已成为他坚持运用的一条重要准则。
负责摩尔定律实际执行的人是周尚林(Sunlin Chou),一位 56 岁的儒雅长者。他在英特尔工作多年,现任技术和制造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贝瑞特拨给他大量资源以开展工作,其中包括将近一半的英特尔研发预算(今年这项开支将高达 40 亿美元),用于开发将在 D1D 等工厂中启用的新制造方法。(研发资金数额是英特尔另一个多年保持近乎指数性增长的数字。)
周尚林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D1D 的 90 纳米工厂甚至还没有建成投产,他麾下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始设计新的制造方法,并与设备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为实现下一代摩尔定律而努力。届时,芯片特性尺寸将降低到 60 纳米,而英特尔希望在 2004 年开始在工厂内使用这项工艺。此外,从 90 纳米工厂开始,周将引进多种制程,使工厂摆脱只生产某一特殊类型芯片的单一模式。处理器、闪存和通信芯片采用的制程都略有差异,但是新工厂将能够生产所有这些芯片,而不会降低总产量。
周尚林还将在英特尔的新工厂内选用 90 纳米技术制造更大尺寸的晶圆。晶圆尺寸一般十年扩大一次,全球许多芯片制造商暂停这种措施来节省成本。从今以后,英特尔的新工厂将生产直径为 300 毫米(约 12 英尺)的晶圆,而现有的 10 家工厂生产的晶圆直径为 200 毫米(约 8 英寸)。周尚林解释道:“缩小芯片特性尺寸使得制程更加复杂,致使成本不断增加,而扩大晶圆尺寸可以抵消这些成本。它完全是出于经济考虑。此外,它还使您可以在一片晶圆上生产出数量是以前两倍多的芯片,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单个芯片的成本。” 周尚林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确保 D1D 的制程和工厂设计原封不动地应用到其它叁个 90 纳米工厂,后者将在今后 18 个月内陆续投产(一个在新墨西哥州,一个在爱尔兰,另一个在俄勒冈州,属于旧厂改造)。这种称为“精确复制”技术的方法是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在以前的大型工厂扩建过程中首创的,其目的是确保每个新工厂在竣工后能够立即投产。
精确复制策略的秘诀却是与有悖常理的──将限制设计工程师的创造力。周尚林说道:“一旦我们确定了一套制程,我们就不会让芯片设计小组随意改动。我是说真的,要施行严格的纪律规定才能保证设计师不进行改动,因为这不符合工程师的本性。”
周尚林的辛勤工作取得了这样的最终结果:随着 D1D 及其同类工厂的陆续投产,英特尔的生产能力将倍增。英特尔不仅可以把芯片产能提高一倍以上,还能够制造性能显着提高的芯片──奔腾将从目前的 2.4GHz 主频猛增至近 5GHz ──而平均生产成本降至叁分之一以下。英特尔的其他重要产品将发生同样的情况,如蜂窝电话、手持设备和数码相机内使用的闪存,以及该公司希望能带动新一轮增长的网络与通信芯片。换句话说,就看英特尔能否拿出有竞争力的设计,以及能否找到有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客户。
英特尔通信事业部主管马宏升认为, 即使电信行业目前仍无力回天,英特尔依然可以大举进攻而在开发新市场过程中,英特尔也许会发现摩尔之墙宛若金字塔一样难于建造。如果无人购买,新工厂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将如纸上谈兵。华尔街不会为良好意愿而给予回报。
这并不是说,英特尔已没有机会拓展目前在其收入中占据 80% 份额的个人电脑业务。由于 Linux 的日益流行和 Windows 软件在企业计算领域内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基于英特尔奔腾 4 和至强微处理器的服务器一直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面向高端服务器的英特尔新型高性能处理器──安腾处理器迄今为止尚处于新上市阶段, 预计在其 90 纳米型号产品上市之后可能会有较大发展(单价高达 4,300 美元的安腾能够带来巨额收入)。 然后还有移动计算。笔记本电脑的销量以每年 15% 的速度持续增长,而英特尔正雄心勃勃地准备将更多芯片置入每一台笔记本电脑中。
英特尔对通信芯片寄予厚望,将其视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这些芯片可让笔记本电脑与网络进行无线通信,让蜂窝电话进行呼叫,帮助通过互联网发送网页、电子邮件和流媒体。英特尔坚信,通过设法将计算与通信融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通过芯片本身实现),它一定会获得商业成功。
首席技术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将这一策略命名为“英特尔无线自由”(Radio Free Intel)策略。简而言之,他希望英特尔把能够自动探测和连接到全新 Wi-Fi 无线网络甚至蜂窝电话网络的无线电收发器完全集成到其各种处理器中。基辛格问:“我们如何才能打败在通信技术领域经验比我们多数十年的德州仪器或摩托罗拉等公司呢?唯有通过改变规则,制订一套在智能设备中集成通信能力的全新架构。我们希望制造出一种无线电收发器,使之具有任何带有微处理器的设备的特性。”
英特尔无线增强型处理器最可能的市场就是便携式电脑。今年年底英特尔将开始发运一些专门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芯片组样品,其中包括超低压型奔腾处理器、图形芯片和其它支持电路,以及连接 Wi-Fi 网络的内建芯片。这些芯片组将使笔记本电脑能够在随主人外出时探测并接入无线网络,甚至在用户乘坐飞机时从一个网络切换到另一个网络。主管产品线的副总裁钱德拉塞克赫(Anand Chandrasekher)说:“在移动计算领域,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把重点放在处理器性能上,恐怕会迷失目标。诀窍是隐藏无线通信所需要的所有额外性能,让其在幕后发挥作用,而让用户能够方便、可靠地使用即可。”
英特尔无线自由计划的第二大目标指向蜂窝电话和 PDA──这是英特尔已经涉足但尚未占统治地位的市场。今年蜂窝电话的销量将会达到 4 亿部,其中有很多将包含英特尔的闪存芯片。但是电话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而且在处理地址簿、日历等功能上也开始类似于 PDA。同时,英特尔的 XScale 处理器是大多数 PDA 的大脑(这些 PDA 采用了微软的 Pocket PC 软件),近来更赢得了 Palm 的支持。它可能成为一项工业标准,就像奔腾成为个人电脑标准处理器一样。
英特尔的宏伟计划是将 XScale 芯片与闪存组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将更多的芯片引入蜂窝电话之中。它还计划采用新型 Wi-Fi 芯片所附带的同一部件,从而使 PDA 成为功能更全面的通信设备。英特尔希望最终可以将所有部件──支持 Wi-Fi 和话音蜂窝电话服务的通信收发器、XScale 处理器和大量闪存──集成为单一部件,作为 PDA 或蜂窝电话的心脏部件良好工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只取决于英特尔能否制造出包含更小晶体管的芯片,能否掌握在同一芯片封装内集成无线元件、逻辑电路和内存、同时保持彼此的电信号不相互干扰的技术。
在进军蜂窝电话领域的过程中,英特尔将不得不与这一领域内许多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短兵相接。例如全球通信芯片的领导者德州仪器公司,它垄断着蜂窝电话处理器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德州仪器的一位发言人说道:“当其它公司即使是英特尔,宣称有意进入您的业务领域时,您的客户都不会立即跑掉。我们与蜂窝电话-手持设备制造商有着长期的良好合作。”而且,微处理器业务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对一个复杂芯片及少许支持电路的连续优化改造,而通信芯片业务的大厂商主要通过开发和支持众多不同种类的专用芯片而获得收入,很多芯片并不真正需要最新、最先进的制程。因此带来的问题是,这些芯片的利润非常薄,远不及奔腾所带来的利润。
英特尔进军通信芯片市场还有另一个主要目的:占领电信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广泛部署的基础设施的市场。在过去 4 年内,英特尔已斥资 100 亿美元收购了 27 家与网络技术有关的公司,从网络处理器到无线技术以及用于光纤网络的光交换系统等等一网打尽。
现在英特尔正致力于生产一种网络处理器,它将成为电信领域中的“奔腾”。网络处理器是位于互联网数字数据路由设备核心的超快速交换电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网络处理器标准,朗讯(Lucent)、北电(Nortel)和思科(Cisco)等公司都在购买专门设计的芯片并构建各自的软件工具,每家公司都希望能在交换性能或可编程性上更胜一筹。这种专有方式出现的另一原因是客户在熟悉了一家供应商的编程工具之后,都倾向于由其长期供货。
英特尔通信事业部执行副总裁马宏升(Sean Maloney)认为这种混乱局面必须结束。“我不是说竞争不好,但是电信业从来没有真正从摩尔定律中受益,原因就是大多数这些专有网络处理器的产量不足,无法保证尖端制造技术的应用。借助一流制造技术生产的标准部件,再加上一套从个人电脑软件工具演进过来的标准编程工具,电信业就可以最终引入摩尔定律。 ”
英特尔通信事业部最近宣布推出一款高性能网络处理器芯片──IXP。它设计作为路由器和数字交换机中的关键组件,每秒能够处理高达 6.6 千兆比特的网页、电子邮件、流媒体、查询和其它互联网流量,这大概等于 4,500 条家用宽带线路的容量总和。
但是前途并不是一片光明。当前电信业整体低迷,市场交易惨淡。截止 9 月 28 日,英特尔通信事业部的第叁季度收入仅为 4.82 亿美元,只占英特尔总销售收入的 7.4%。更糟的是这一销售数字比第一季度下跌了 17%,比上一季度也下降了 10%。对于英特尔拓展业务或实现增长而言,这样的销售业绩难尽人意。首席财务官布赖恩特承认说:“从当前的情形来看,我们过去的预期是太高了。虽然业绩何时开始增长更多的是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而不是技术问题,但我们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乐观的马宏升(他曾经掌管英特尔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认为英特尔可以在电信业的“寒冬”中看到一丝暖意。他说:“在过去两年中,我们的电信客户已经裁掉了 27 万名员工,其中许多人都是设计专有网络设备的工程师,电信公司永远都不会再有那麽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了。届时将由我们负责开发核心组件,而他们将集中全力为特殊市场提供设备和服务,这样他们就可以像计算机行业一样从摩尔定律中受益了。”
格鲁夫预言:“听说过那个说法‘互联网会改变一切’吗?我要说的是,等五年再看”
这种乐观态度表现在英特尔身上或许让人感到有些奇怪,因为英特尔一直以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观点:“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但是对摩尔定律的信心却根植于英特尔精神的最深处。在所谓的权威们反复警告说芯片制程将随着电路尺寸缩小到原子量级而达到顶点时,周尚林与其在芯片行业的同行总在不断找出新的方法以成功地在一个芯片内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周说:“市场机遇不是在萎缩,而是在爆炸。归根结底,摩尔定律不仅仅是一项战略,还是一套哲学。它给了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
看看安迪.格鲁夫,这位经历过无数辉煌与挫折的匈牙利移民,是如何看待他曾经遇到的黑暗日子。他说,你必须有信心,理性地判断技术趋势,就像摩尔 37 年前所作的那样。在其最初的文章中,摩尔成功地预见到“集成电路将使家用电脑、自动控制汽车和个人便携式通信设备成为可能”,而此时电话仍然是拨盘式的,彩电更是一件新鲜事物。
以下是安迪的预测:“你听说过‘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吗?人们现在开始对此有些动摇了,但是我要说,再等五年再看。我们现在花费数以千亿美元提供的语音通信服务将成为免费服务,就像钱伯斯(思科的首席执行官)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摩尔定律的效用。整个娱乐业将在宽带互联网上以数字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媒体公司]届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因为只要其中的一家公司采用这些技术实现了转变,其它公司就将不得不紧随其后。这就是摩尔定律的效用。到时家居将实现无线连接,宽带服务也将实现无线提供,家用及便携式电脑和其它家用电器都将实现无线连接。即使这一切不会在五年后实现,那麽在十年后必将成为现实。这当然对某些人来说不是什麽好消息,但是随着这一切会实现,而且我们大家都将因此受益。”
这就是为什麽在其它芯片制造商一度担心追逐摩尔定律太不切实际时,英特尔仍坚信这是唯一出路的原因。
译者:陈春梅
...
英特尔如何将“摩尔定律”从观点上升为信仰?
2002 年 10 月,《财富》记者对格鲁夫和摩尔进行了采访,讨论的主题是英特尔的早期创业经历。以下是此次采访的摘要。
1965 年,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项我们现在称之为“摩尔定律”的发现。叁年后,当您与罗伯特.诺伊斯和安迪共同创办英特尔时,您是否将实现“摩尔定律”视为公司的明确目标?
摩尔:你知道,在英特尔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司并未将“摩尔定律”理念视为发展动力。实际上,直到最近 10 至 15 年,我们才开始将其称为“摩尔定律”。我们创办企业的初衷只是使存储电路技术朝着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扩展。
格鲁夫:我们并没有将它纳入我们的公司使命,我们只是顺其自然。
摩尔:我们的目标只是努力使技术尽可能地高速发展,使其具备市场价值。而事实证明,技术发展大致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真正开始推动它的发展是在开发前几代技术的时候。尽管这种挑战变得更加艰苦,并且需要付出更多代价,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将其速度提高了叁分之一,这的确令我自己都吃惊。当我们建立和启动 90 纳米工厂时,我们相信我们能以比“摩尔定律”更快的速度推出下一代技术。我目睹过去几十年的技术成长,以前我很难相信我们能够设计或制造现在这些产品。
为什麽英特尔的“精确复制”战略──能够让新厂迅速实现批量生产──是实现摩尔定律的重要因素?
摩尔: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在一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内,实现批量生产要花费几年时间。从过去的经验看,如果实现批量生产的速度较慢,则将一项新技术投入足量生产就需要较长时间。在缩短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的同时,我们还可提前几年实现批量生产。这样我们就能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创新,从而领先竞争对手。
格鲁夫:我们期盼的一种理想情况是,通过一次革新即可将所有陈旧和竞争力较弱的产品和技术转变为新一代产品和技术。仅仅通过功能升级这一个步骤无法实现向新一代产品的转变,然而,我们的快速“精确复制”方式却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这一目标。
摩尔:其关键在于,转变整个产品线(而不仅仅是某个部分),使之达到更具竞争力的性能,也许只是几个价格点的事情。人们经常谈论英特尔如何将价格降低了 20% 或者 30% 或者百分之多少──游戏规则就是如此。在英特尔将全新的、性能更高的芯片投放到市场时,原有的顶级产品风头正健,而且它们的价格与我们的产品相差无几。我们推出新一代产品的意图是,通过性能更强的新产品来提高竞争力,而不是通过降低价格来提高竞争力。
摩尔定律为你们带来了回报,每一代芯片设计都容纳了更多数量的晶体管,使你们能够将更多功能集成到一个基础处理器上。但你们不断增加晶体管数量的做法是不是总是明智的?
摩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案,其中有一部分半途而废。计算机主板上的其它部件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因而,如果你将所有功能都集成在主芯片上,最终将导致计算机的灵活性显着下降,而灵活性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几年以前,我们曾经开发过一款名为 Timna 的产品,该产品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能将图形功能紧密集成到处理器上。但在开发接近尾声时,我们确认该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前景不甚乐观,因为它不具备灵活性。因此我们放弃了该产品。
格鲁夫: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并非是市场发生了变化,而是该产品整体而言在技术方面缺乏竞争力。然而,我们的变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非常成功。举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将浮点处理器用于老式 486 芯片上,结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芯片上增加高速缓冲存储器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也许我的想法会捉弄我,但我们在芯片上集成的大部分技术都获得了成功,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是这样。
摩尔:我更倾向于记住失败。(笑)我希望我们能够心想事成。
译者:陈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