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一触即发 国产手机警惕重蹈彩电覆辙

王朝手机·作者佚名  2006-06-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国庆节还未到来,手机价格的“高空蹦极”已然“开锣”。

自9月份以来,康佳手机率先动作,降幅最高达20%,而北京首信也对其主要机型实行全面降价,最高降幅达五六百元。随后,波导、熊猫、厦新等国产厂商也纷纷加入到这场规模庞大的价格战中。在一片山雨欲来的动荡中,有业内人士预期,这将是手机业内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价格大战。

覆辙在即?

这种态势不禁让人想起国产彩电的前车之鉴。有识之士认为,国产手机正走上几年前彩电的老路,拼了概念拼渠道,拼了渠道拼价格,直至全行业元气大伤。

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一位专营国产手机品牌的大经销商就表示,“现在销售国产手机的利润已远远比不上以前”,在他看来,在占据55.28%的半壁江山后,“国产手机厂商的价格比拼更象是阵营内部的内讧,会不会两败俱伤,真的不好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TCL移动通讯公司总裁万明坚的认同。作为中国第一代通信博士,万明坚表示,价格战是当初国产手机对抗洋品牌,终结手机行业暴利的一大利器,但降价的基础应是技术创新。他认为,由于缺乏合理的技术支撑,目前不少国产手机厂商实质上已经陷入一种无序的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这将对国产手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更大的伤害。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价格消耗战在家电价格战中,其惨烈景象至今使企业季悸尤存。显然破坏了这“涸泽而渔”,过分透支市场资源配置的短期行为,万明坚指责为“是对国内产业发展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而相关业内人士也认为,在手机核心技术缺失的前提下,国产手机到底能有多少降价资本令人怀疑。这一点,在不少国产手机厂商公布的2003上半年业绩报表里已经初现端倪,中国普天由于行业状况欠佳,已推迟了原定于今秋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计划,神州数码和东方通信则报出了巨额亏损,而其他厂商的毛利率也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幅下挫。在这种环境下,愈打愈烈的价格战只会成为国产手机的“硬伤”,甚至是国产手机产业衰落的先兆。因为,疲于奔命的国产手机厂商无法进行支撑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资金积累,这显然不利于企业后续发展。

联系到前不久信息产业部发出的限制贴牌令,这位业内人士还向记者表示,在市场和技术门槛提升的双重压力下,不排除有些厂商萌生退意,趁国庆期间大幅清货退市。“这种非理性状态下的价格战肯定会拖累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整个产业元气大伤”。价值战还是价格战?

而更严重的是给消费者带来的售后服务问题。这些“贴牌”企业由于没有研发能力,在品质控制上存在着诸多缺陷。这也是近年来手机投诉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南京北极通讯市场总经理就曾向媒体揭开南京手机价格便宜的秘密:将原装正规手机中的配件换成水货,甚至干脆是假冒伪劣商品,表面上价格降低了,事实上质量、性能也降低了。这些企业一旦甩货退市,由此而引发的消费者对国产手机的质量危机显然还要由继续坚守在手机领域内的国产厂商来买单。

南方的一家国产手机厂商就表明了他们的此种担心,在其看来,有些手机厂商现在明显摆出一副清库甩卖的架势,质量及售后服务堪忧,“国产手机一直是以一个群体形象出现,将来出现问题,消费者必然连带对整个国产手机群体产生诚信危机,黑锅显然也会背到我们身上。”

对于此点,TCL手机市场部门的一位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那些一味降价求量的厂家如果将降价部分形成的利润用在新产品开发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消费者也许会受益更长久。他表示,面对这样的无序价格竞争,TCL手机将坚持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而另有一些手机厂商直言,他们也不愿重现彩电业“卖彩电不如卖白菜”的结局,但中国手机行业目前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你不降价,别人先降了你就更被动了,大家就这样被逼着走进了恶性价格战的死胡同”。

看来,价值竞争最终不一定能扭得动价格竞争的势头。

差异化有多大空间?

在专业人士看来,国产手机厂商要规避两败俱伤的价格大战,首要在于营造自身的品牌差异化优势,细分产品,摆脱同质化严重的窠臼。在这一点上,三星和TCL宝石手机是两个比较成功的典范。前者,专注于外观及功能创新的三星某些高档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高达150%左右,也给自己创下高端品牌的认同优势。TCL宝石手机则从女性机入手,将手机与宝石相结合,为品牌注入东方浓厚的人文魅力。据了解,为了避开价格大战,TCL手机正积极准备在全国范围展开一场名为“鲜花攻略”的市场行动,通过该活动将鲜花、女人和手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巩固该手机原有的品牌优势,“通过这样的手段,厂商能够避开无序的价格大战,同样能够起到促进行业洗牌的积极作用”。

而从长远来看,国产手机要避免重蹈彩电覆辙,还需借鉴彩电经验。走出价格战阴影的彩电业靠研发和出口扭转了形势,对国产手机厂商来说,这两招同样不失为可行之举。对于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来说,要规避彩电产业那样的价格血战,关键还是要抓紧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寻找一条技术引领市场的道路,积极寻求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捷径,打造自有的品牌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研发创新,从根本上降低制造成本,拓展国际市场。这才是国产品牌单兵能力加强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