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内”其实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积极的生活谋略——— 近日在两岸四地男大学生中开展的一项“哪里的男生更会做男人”的调查显示,对于“男性最成功之处”一题选择“家庭生活最重要”的男士明显港台多于内地,而同为内地城市,上海比北京多出近一倍。 有趣的是,在“上海小男人”爱家顾家、尊重女性、远离暴力等男性特质日益被开掘出来的今天,上海男性在回答问卷时,对于“男性成为家庭主夫”这样的问题仍然表现了相当程度的排斥。 “这种自我否定的意图表现了他们在对外时恐惧社会压力的防卫性态度。”负责上海部分调查的绅士生活沙龙创构人蓝怀恩女士说。 确实,一说到上海“小男人”这个称谓从来都是带着一丝羡慕和更多贬损口气的。特别是他们“惧内”的表现,常为人所不齿。但在现代社会,有专家认为,所谓“惧内”其实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积极的生活谋略。 中国具有悠久的“惧内”历史和文化 中国是个崇尚男子气概的国家,但“惧内”的文化却也同样“悠久”。最早有“惧内”之誉的要数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了。虽然后世多将其归咎于红颜祸水或者宠爱过度,但这种要什么给什么的态度却和后来的“惧内”表现并无二致。 历朝历代都有怕老婆的“惧内”实例,最著名的要数宋朝。苏东坡一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本来是想替友人鸣不平,不曾想“河东狮吼”的说法自此深入人心,变成“惧内”最典型的一种写照。 直观描述最后还会归结为理性的归纳。清代小说《八洞天》中,对于男人的“惧内”做过非常有趣的阐述和分类,其所概括的情形大致有三种:势怕、理怕和情怕。而这三种“怕”又可以进一步分成九大类:“势怕”———畏妻之贵、畏妻之富、畏妻之悍,“理怕”———敬妻之贤、服妻之才、量妻之苦;“情怕”———爱妻之美、怜妻之少、惜妻之娇。 很明显,“势怕”属于传统意思上被逼无奈的“惧内”,而“情怕”则更多的是出于对妻子美丽、年少、娇弱的宠爱,出发点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分析价值。而“理怕”才是今天的两性关系中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惧内”模型。 “惧内”的耻感源于传统性别观念中的两性角色,但其做法很适合现代社会 高级心理咨询师陈阳认为,“惧内”的第一个字虽然是“惧”,并且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大都会理解成“害怕、惊恐”的意思。但是在古汉语中,“惧”解释为“畏”,很大程度上是包含了一种人类出于本能的对于德行修养高尚之人尊重的意思。因为“尊重”和“敬仰”,所以“畏惧”。这与看到凶神恶煞后的惊慌恐惧完全是两回事。所以,不要把“惧内”一味归结于懦夫悍妻的组合。 刨除那些极端、暴力的成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男人的“惧内”是出于对家中相夫教子的“贤内助”或者在外八面玲珑的“女超人”的由衷的感激和敬重,所以才表现得言听计从,俯首帖耳。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是一种更深的了解和爱护。男人们为了这份情感,甚至愿意牺牲最传统的“大男人”的权威和面子,心甘情愿地将女人“扶上正位”,坦然面对自己的“配合关系”。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尊重和体谅的两性关系的表现形式。 一说到体贴老婆,乃至“惧内”就感到很羞耻是“由于我们的整体人文意识并不成熟,大众还维持着一种狭隘刻板的社会认知,总是调侃和讽刺上海的男性,用以否定其‘家庭型’的倾向。”长期在台湾和上海两地从事男性文化研究工作的蓝怀恩女士,认为这些观念都是起源于传统性别观念中的男性定位。“理所当然地认为男人就是在外面干大事的,洗衣煮饭带孩子实在是有失体面和尊严。这其实反映了大众在认知上的一种肤浅和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