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把POLO劲情(下图)与劲取的目标消费者作出了明确划分。劲情的目标客户是偏重感性消费的,而劲取的目标客户则是偏重理性消费的。“是款好车,但就是太贵了。”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成为消费者对POLO的评价。新款车能否扭转老款车长期销售低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看定价了。
POLO的价格之“痛”
不可否认,自从2002年春季上市之后,老款POLO在一段时间里着实火了一把,但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加入,消费群体的逐步扩大,原本的品牌、性能优势一步一步被蚕食。
2001年赛欧的出现,为中国车市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紧凑型家庭轿车,也就是业内常说的“10万元紧凑型轿车”。此后一段时间,赛欧、夏利2000和POLO成为这个新细分市场的主力。不过,12.75万~16.19万元的价格,让POLO在当时就处于该市场的顶端。从这几年来的宣传和做法来看,对于POLO,上海大众采取了高品质、高售价的策略,力图在消费者心目中构建一个高档紧凑型轿车的概念,并构筑起相应的13万~16万元的核心价格区间。
POLO确实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有数据显示,2002年上市的当月该车型就销售了3000多辆,到了2003年的9月,POLO的总销量接近6万辆。但是很快,青睐就逐渐变成口头上的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3年,仅两厢POLO就销售了近4万辆,而2004年POLO的总销量为36000多辆,2005年的销量则降到了15400辆。
有分析人士认为,POLO销量的“逐年下滑”不仅仅是因为在中高档紧凑型轿车市场中POLO的价格高昂且竞争者越来越多,还因为在13万~16万元之间的中级轿车也逐渐增多起来,特别是诸如凯越、威驰、伊兰特等新车型的进入,大大扩展了消费者选择范围。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POLO的价格也在降。2003年11月POLO全线降价,其价位区间整体下移至10万~15万元之间,基本形成了目前的核心价格区间。今年上半年又进行了一次调整。就这个车型本身来说,的确降了不少,但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其价格依然较高。记者将两厢POLO与两厢飞度、标致206、乐骋,三厢POLO与思迪、新赛欧、嘉年华、威乐等车型的价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无论是两厢车还是三厢车,POLO的价位都处于最高端,其平均价位在12万元,而其他车型的平均价位多在10万多元或10万元以下。
上海大众的两难选择
POLO是款精致的小车。它采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比如四门一次冲压成型、激光线焊、空腔注腊等。在它的身上体现出大众对安全和品质的一贯追求。
但专家研究发现,紧凑型轿车的中国消费者中绝大部分是工薪阶层和小业主,他们似乎并不看重这些外表看不见的东西,他们更愿意关注车身是否宽大、价格是否便宜、配置是否齐全等。显然,POLO的很多特点与此并不吻合。普通消费者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但在实际的购买行为中,却又往往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尽管上海大众一再宣称POLO的性价比如何如何的好,一旦放在细分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比较,自然会购买他们认为相对“划算”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相对高昂的价格掩盖了优良的产品品质所形成的优势,这让很多消费者特别是首次或二次购车的消费者踌躇不前。
还有一类消费者,他们比较追求品质和品牌,同时也追求时尚,对于价格并不太敏感,以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居多。不过,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据有关专家分析,现在,实际购买POLO的消费主体正是这些人,他们对其品牌、品质有一定认识,并欣赏它的造型,还能够承受较高支出负担。
这让上海大众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是“附和”多数消费者的偏好,以价格获取更多市场份额?还是坚持“孤芳自赏”,保持高端地位不动摇?也许,新POLO需要解决的,首先是这个定位的问题。
新POLO的价格猜想
对于新POLO的价格,虽然厂商没有公布,但是,外界的猜测不断。其中,猜测最多的是依据现在POLO的价格,认为可能会在9万~13万元之间。
厂商在新车下线时曾表示:“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品牌的含金量的情况下,把握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市场差异点,成为差异化取胜的关键。”此外,他们还对PASSAT领驭的成功念念不忘,称新POLO的两款车将延续PASSAT领驭的步伐。
领驭的成功主要靠什么?就是靠对市场的充分贴近,也就是说抛弃部分大众原来所坚持的东西,吸取中国市场所特有的东西。既然是要延续领驭的步伐,那么,这是不是也能理解为新POLO在价格、配置等方面也会根据市场主流需求而发生变化?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就意味着上海大众为了市场份额开始向多数消费者那一边倾斜,新POLO的价格可能会有较大幅度调整。为此,其成本自然会降低,国产件也会增加,一些所谓“过剩”的技术也可能会被取代。这多少有点向日系车型学习的味道。如果真的如上面所说,那么其价格很有可能会比前面预测的还要有竞争力。有人据此大胆猜测,认为8万~12万元也不是不可能。(来源:中国汽车报 贾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