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4日,在這個外界看來略顯遲到的日子,約翰·多爾親臨中國宣布成立凱鵬華盈創投基金,面對媒體關於KPCB是否來華太遲的追問,他並不以為然並笑稱“我們來的正逢其時”,因為自己找到了兩位最合適的合夥人周誌雄(Joe Zhou)和汝林琪(Tina),所以,在媒體問到中國的策略時,他也總是請Joe和Tina回答,“因為他們更了解中國市場的情況”。
近日,約翰·多爾接受了新浪科技的獨家專訪,在簡短的專訪中,他談到了自己對美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看法,他稱,美國的互聯網企業提供的內容仍然不夠個性化和人性化。以下為本次專訪全文。
新浪科技:你怎麽看待外資互聯網公司攜雄厚的資本,並有本土創業公司的薪酬,反而在華難以取得成功的問題?
約翰·多爾:中國的市場環境與美國非常不一樣,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互聯網的滲透水平、廣告市場、支付系統及監管等等。某些情況下,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這種所謂的“美國模式”近期就不能有效地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成功。與此同時,外資互聯網公司要想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還必須給予他們的中國管理團隊以充分的自主權。然而,很多外資公司並沒有充分放權給中國的管理團隊。
新浪科技:如何看待大量的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模仿美國互聯網公司的現象?
約翰·多爾:最好的互聯網公司不會模仿,相反,他們會創新。在中國,他們會憑借自己對中國市場的深入了解而取得成功。
新浪科技:能給我們分別談一談,當初決定投資Google、亞馬遜和網景這三個公司的決策情況嗎?他們都是什麽因素吸引了你們能在早期投資。
約翰·多爾:我們在早期投資谷歌、亞馬遜和網景的時候,看重5個因素,這5個因素也是我們投資其他項目所看重的:
·卓越的領導團隊,富有激情(企業的)創始人應該是傳教士(先進理念的倡導者)而非雇傭軍(以金錢為目的);
·致力於提供卓越的技術;
·巨大的、快速增長的、未開發的市場;
·合理的融資;
·緊迫感。
約翰·多爾:很多人都希望像您一樣,成為一個成功的,具有輝煌投資成果的風險投資家,你認為他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約翰·多爾:對於這樣的評價,我有點不好意思。成功的企業源於優秀企業家的辛勤工作和好運,並非來自風險投資者。
新浪科技:你覺得,下一個Google、或者下一個亞馬遜,下一個網景會在哪些行業?會不會出現在您現在已經投資的企業中?
約翰·多爾:我們對美國、中國以及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綠色科技、醫療和移動服務領域以及信息技術方面的持續創新感到非常興奮。在中國,我們的領軍人物周誌雄和汝林琪看到了上述很多領域的潛力。我認為,我們投資的公司已經具有非凡的潛力,要不然我們也不會投他們。
新浪科技:你如何看待中國的風險投資產業發展的環境。你認為中國的風險投資人應從KPCB學些什麽?
約翰·多爾:我們對風險投資有一個長期的、全球性的視野。並且,我們對中國的風投環境也感到非常興奮。我們正在迎接風險投資的第二次浪潮――專註於建立全球性業務而非快速的回報。周誌雄和汝林琪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在中國從事風險投資,他們在風投的第一次浪潮中已經成功投資了很多公司,在第二次浪潮和以後的日子中,他們還有很多東西與我們分享。
新浪科技:我們知道KPCB在美國投資了很多優秀的互聯網企業,比如說Google、網景、亞馬遜等等,我們不知道您是如何看待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的?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要進一步的發展好,您能提一些建議嗎?
約翰·多爾:我對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我的建議不是特別重要,Tina和Joe的建議特別重要。
其實在全球範圍內互聯網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互聯網的應用還不是特別普及。我認為美國互聯網企業通過互聯網提供的很多內容不夠個人化,不夠人性化,而且就娛樂來說也不是很好玩,提供的信息也不是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習慣來提供的。大家都是一樣千篇一律的,屏幕又那麽小,你可能就看到個人的信息。
因此,我對美國的互聯網看法是希望信息能夠更加的人性化,更加個人化,能夠符合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在手機上面提供的信息是和每個使用者密切相關的,這樣就能提供更多的高質量的服務。
至於對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建議我想Tina和Joe會比我有更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