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有一种责任,要用挚爱去担当——轨道测控专家刘成军心灵素描
李学宾本报记者熊永新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他为飞船实施数据注入150多次,发送指令上万条,保持着“零失误”的纪录。●他说,我要对无数个“这一次”负责,履行好“这一生”的使命。
2003年10月15日9时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举国欢腾,万众瞩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飞船上天后能否进入轨道、正常运转、安全返回等,都与一个人的工作紧密相关。他的每一次轻点鼠标,都直接关系到航天任务的成败和航天员的安危。
国庆节前夕,记者在总装某部见到了这位叫刘成军的轨道测控专家。他负责的数据注入工作是联系飞船和测控这两个分系统的接口,是对飞船实施控制的重要环节。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他实施数据注入150多次,发送指令上万条,全部准确无误,保持着“零失误”的纪录。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4年,32岁的刘成军被破格提拔为轨道室副主任。
“10年前,我还只知道测控就是测量加控制”。清瘦、健谈的刘成军坦然告诉记者,那时刚从国防科技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的他,对航天测控的了解并不比普通人多多少。刘成军抱着“先干上几年再说”的心态走进这一行,没想到却越干越投入。在老同志们的指导下,他开始系统学习航天测控知识。上百本深奥的专业书啃完了,几十万字的笔记写下来了,10多万行的软件程序编出来了……他成了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从“门外汉”变成权威专家,刘成军凭借的是厚重的责任感。“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国人的扬眉吐气,让他发现了载人航天在科技领域以外的意义;对于民族复兴,刘成军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使命感:他觉得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就要为国家的强盛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1999年,刘成军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就在他的学业刚刚步入正轨时,“神舟一号”任务开始了,刘成军毅然中断学业。首飞任务完成后,求学心切的刘成军连庆功宴都没来得及参加,急匆匆赶往学校补课。可是没多久,他的学习生活再次被工作打断……说起几次被中断的学业,刘成军至今难掩惋惜之情。
刘成军的脖子上有一条近两寸长的疤痕,那是癌症手术留下的。2003年7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准备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刘成军突然发现自己脖子上长了个疙瘩。开始他并不在意,可是肿块越来越大,到后来连头都不能转了。刘成军意识到这是个“不好的东西”,他害怕了,不是怕死神,而是怕自己会错过亲身经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实现的伟大历史过程。他毅然决定:推迟治疗,留下来继续参加任务。“神舟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刘成军来到医院,肿块被确诊为恶性肿瘤。这时,时间已经过去5个月,刘成军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可是刘成军说:“我对我的选择不后悔!既然干上了这一行,挑起了这副担子,就该负起这个责任。而这个责任一旦负了,就不是负‘这一次’,而是要负‘这一生’。”
是啊,无数个“这一次”负责,履行好“这一生”的使命!这种责任,仅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是不够的,必须用对祖国、对事业一生的挚爱去担当。经过近1年的住院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的刘成军如今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要尽可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多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