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Builder模式的由来

王朝other·作者佚名  2006-0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都有介绍Builder模式,很多人也依照Builder模式写了一些例子,我相信很多初学者不太理解builder,特别是对于Director, 网上的例子很少有对Director实现多态,通常是builder中包含了PartA,PartB,PartC。Director中的construct也同样包含了PartA,PartB,PartC。

由此,我们从解决问题上这么看待它:如果一个product必须由PartA,PartB,PartC组成。那么根本用不着Builder模式。没有用到组装,Director根本没有派上用场。用Template模式来解决吧。这个可比Builder简单多了。

//C#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lass

{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A();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B();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C();

public Product GetResult()

{

this.BuildPartA();

this.BuildPartB();

this.BuildPartC();

return product;

}

}

继承使product的各个部件可以多样化。但product始终是由这三个部件组成。

随着需求的变化, Product组成原理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产品只要AB两个部分组成,有的只要C一个部分。显然带来了组装的爆炸。于是我们便需要一个construct()方法来管理组装。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lass

{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A();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B();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PartC();

public Product GetResult()

{

Construct();

return product;

}

public abstract void Construct();

}

问题又来了,部件的构造和组装在同一个类中,无疑是很容易耦合的。那么就建立一个Director类来专门管理组装。

通常我们可以使用一个IDirector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Director

{

void Construct();

}

这样就实现了组装的多态,最后演变为现在的Builder模式。

所以考虑是否用Builder模式,要考虑到是否由多个部分组成,是否需要多种组装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