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见到一些关于如何学习编程,选择书籍的帖子,回顾了自己两三年的历程,发现也走的不短了。关于此话题,自己想写点文字,可能说得不好,记得当时看了一片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系统学习法》,作者是郭卜乐。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原以为是某个研究所的教授,结果令人意外,它的自我介绍倒是很有意思,干脆转载。
[郭卜乐是笔名]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名字很怪,但对着我,又不好问,一般都是交往了几次后才询问我的名字的由来。
我这是笔名(相信很多人都要大吃一惊了,怎么……),学名林羽今,郭卜乐是我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代号而已。而在经济学(特别是金融投资)、管理学、IT等领域是另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林凡顺。不知道我真名的人太多、太多。
这不是故弄玄虚。我曾是文学青年,有很多发表的作品,笔名也有几十个,最后慢慢留下来的也就是三五个了,如凫秦(文学)、郭卜乐(健康)、林凡顺(IT/经济)等。虽然后来为了凝聚内核,远离浮躁,不再以创作发表为荣,但使用笔名的习惯一直沿袭下来,后来笔名比学名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再改的意义就不大了。我也渐渐由随心用笔名变成按领域的笔名管理。
[郭卜乐的由来]
郭卜乐很简单,就是我英文名字Gopla的中文谐音。
Gopla是有来历的。在英文中,没有这个单词,更没有这样的名字,这是造字造出来的。我曾希望“羽今”有“金羽”的喜庆,大学上课要给自己起英文名字时,我想到的就是“Gold-Plume”(金羽),Goldplume也用了一两年。后来为了偷懒,按照语言发展规律大胆地对英文名压缩,制造新词,就成了Gopla。很短,易记。“go2play”。也包含着野心(这前不久才忽然察觉),“gold player”。在大学四年级正式启用。
中文谐音也很不错,开始时候用的是“郭普乐”,“郭”是我很敬重的一个长辈的姓,“普乐”是我一直的理想。但是97年9月底出差柳州无聊时用五格剖象法一算,不是太好,我很谨慎,哪怕不迷信也尽量降低风险,这就用“郭卜乐”或者“郭璞玏”好了。这也是《今日心理》《中国心理热线》成型、推出之际,后来为了易记、易认、书写快捷,98年最终决定网站的署名主要都用“郭卜乐”。
[郭卜乐的特长]
我的特长就是学习、思考和突破。这决定了我是一个学者、一个金融投资专家,再是一个工程师。
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强大的学习能力面前,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我不担心行业的界限,我以自身的实践证明:虽然隔行如隔山,你会飞就不会被山困住。那些起步早一些或者已经在该领域长期探索的人也并不构成你进入的障碍。如果你的效率是他们的十倍或更多,那么你的一年等于他们的十年。喜欢思考往往使我少走弯路,并能够坚定自己的选择,将尽可能多的努力能够成为人生的积累。思考有助于知识体系的优化,并在实际生活中加强计划和控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切都准备充分了,然后就是有信心有勇气去突破。
[平凡]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的努力,就是希望能以我的平凡做出一些并不平凡的事。
在很多时候,我都不是最强的人。在学生生涯,我的大学同学大多都比我聪明,我曾经为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而苦恼和迷惑。但是我后来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战术,在感兴趣的科目倾注时间精力,甚至参与科研活动,在每个学期至少制造两至三门课年级最强,这样虽然由于偏科,总分不能够很高,但我获得了信心和勇气,并凝聚了闪光点,不怕与他们竞争。当我的优势科目的普及面在扩大,我就渐渐超越了他们。在积累面前,天赋的光环会越来越黯淡。很多人都被经验吓倒,认为自己经验不足,做不好事情。是的,经验和感觉非常重要。就象开车一样,知道如何开车并不意味着能够开好车。磨合期本来就是要让人去体验。在行业间迁徙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经验问题。敢不敢尝试,能不能承担失败的责任,是不是善于观察、体会别人的一举一动,就是突破这一难关金钥匙。我一直是做的很好,甚至往往比实力强的的人做得更好。悟性来自体味。来自自信、希望的感知。来自爱与关怀。来自满身正气。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喜欢思考。
我一直也在寻找一条道路:那就是怎样让一个普通人成功。我的尝试会为后人留下轨迹。体验也是财富。也许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我不能够成功,但就如弄地质探矿,发现矿是成果,向社会证明没有矿也是成果,因为可以避免其他人重复的无效劳动。
[灵感]
我在很多时候都过于依赖灵感,特别是在创新的时候。我在网页中游走,看着方方面面的文章,哪儿能够碰撞出火花,就在哪儿更新。
没有灵感也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人更多的时候是靠积累,厚积薄发,为突破做准备。
[做好自己等于做好一切]
温暖、热情、满怀谢意,这是快乐人生的前提。乐观、上进、宽容,这来自对世界美好的发现。
帮助并不是没有原则的。我不喜欢怜悯。我也只会帮助那些至少存在自助念头的人。我的帮助也更多是帮助他发掘自己的潜力。做好自己等于做好一切。那些怨天尤人的人,他们如果能够认真地审视自身,改进自身,就不会再有可以抱怨的东西。他们也才会快乐。
我不认为我就一定能够做到别人眼里的成功,但是我至少能够做到自己的成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做一个无愧于良心的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必然可以和社会紧密融合,可以从社会中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
[其他介绍]
男。1972年5月生。已婚。现在在北京。
[和我联系]
我曾经公开了电话号码,但结果是换了一个号,否则其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我曾经在QQ上用“郭卜乐”聊天,但是几天之内好友列表都加满了。
我后来只能够信任邮件。也就是cpo@163.net选择着回复,还能够让我合理安排时间。
我不高傲,只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这样对CPO最好,也对社会最好。
不过作者好像到德国去了。他写过很多文章,不少是讲学习方法的,写的很好,而且开创了系统学习法。笔者对于系统思想较为”推崇”,从中领悟了一些道理。下面是原文:
系统学习法
郭卜乐 中国心理热线 http://www.zgxl.net
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把所学内容当成是一个系统看待,力求从大方向出发指导学习,这样,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不是按部就班按章节行进,而是先模糊概括,再逐渐在大框架下逐步明晰细节、完善结构、针对缺陷和不足专攻的学习方法。一、系统学习法的层次
系统学习法有四种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
1、树状结构。
最初,树状结构从大轮廓理顺。这可以看书的目录。
其次,是心中有了这种轮廓,对书本以最快速度阅读。自己在心中找出脉络,归纳总结重点,有所取舍。
大轮廓,即第一层分支(章)了解以后,可以理第二层分支(节)。掌握的标准是能够离开书本不杂不漏地口头复述。
对于课本或应试复习,第三层分支一般是指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定义、特点和状态描述、另外形态、适用范围、来由和出处、引申和发展、分支、作用、交叉归属、历史和方向这几个方面。在看书、理关系的时候就要不断地提问自己这些问题,为自己找到答案。如果这些方面在教材上讲的不具体不全面,可以到图书馆或书店查阅相关的材料,和同学探讨,也可以询问老师和经验丰富的人。
经常回忆轮廓甚至整一棵树,发现有含糊、不明确的部分要尽快翻阅教材或相关资料,在模糊处再看一次。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初学者可参照课本的目录,理顺关系。系统学习法用得熟练以后,应该是自己归纳总结出树状结构。
2、网状联系
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有这种观念:任何学习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任何出题都不过是这些关系的形式转化(变形)、叠加而已。
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出各部分间的直接联系,把网络结构初步地建立起来。但是有些部分和其他部分并不一定能够建立直接的联系,那么还需要发掘第二层、第三层关系。
要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综合运用。
要在这过程中学会给自己出题,或者出题给别人做。讲究出题的水准。
这个阶段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把大的网络通过适当的语言充分地表述出来,能够让别人通过你的叙述听懂这些关系。
3、由点及面
由于各部分间存在着联系,由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拉起树状结构。
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基础,都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散开,让其他部分为其服务。
这已经是游刃有余的境界。
4、包容
引入其他学科,或生活实践。
这样,学习一门学科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认识和境界。
在我们碰到一个学习内容的时候,就应该力图将它统一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分析以上三种层次,其实不过是将学习内容清晰化,找出种种特征,共性和外界关系的接口,从而在邻近的知识域中与自己熟悉的内容结合,并启发思维,拓展认识空间。以火把的更多加入照亮更广阔的空间。黑暗中,智慧和希望就是光明。
学科之间并不是割裂的。教育中把他们区分只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了解他们,不被复杂的联系蒙住眼睛、理不出头绪。但它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各方面,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它们能够结合,是理论的必然,如果能够结合,我们将会迅速提升自己的境界,可以说是“悟”,在“知”和“行”的基础上让人豁然开朗。
这样学到的东西,是真正自己的东西,谁都抢不去。哪怕会有遗忘,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捡起。
所谓层次,是针对境界来说的,因为我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境界的提高,只不过是看量变有没有积累到质变而已。在还没有真正掌握系统学习法的时候,可以简单地把层次理解为步骤。按照这几种步骤来学。
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个层次可以归类为认知层次。如果能清晰认知,细致关联,要应付并考好各类考试是不成问题的。
后两个层次更多的是知识的组织和再造,可以归类为认识创新。这不但是要懂得,更多地是要思考,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人都存在着发展需求。人对发展的放弃,并不是由于他不想发展,而是他看不到希望,失去了信心。如果给他以比较殷实的基础,他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会追求自我实现。系统学习法就是为了最快、最有效地结构这一基础。我们没有必要在开始的时候强调后两个层次。等前两个层次都比较出色地达到以后,人自然而然地会从认识的限制中跳出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时稍加指点,就会愉悦于后两个层次豁然开朗的光明境界,渐渐凝聚自觉、系统认知的动力。
二、系统认识的要素
系统认识有整体、部分、关系、发展等要素。
系统学习是要把学习对象当成是一个整体。先从整体来把握学习对象。即“看山是山”。再把对象合理分解,认识各部分的特点,寻找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弄清具体关系和来龙去脉。即“看山不是山,是泥土、一块块岩石、树木、一株株花草……”。然后按照整体轮廓整合这些部分,特别是相互之间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从宏观角度把握量与度,特别要关注质变的临界点。即“看山仍是山”。
系统学习就是在整体与部分间积极相互转换的过程。每一次转换,都意味着一次提高。
1、整体
系统认识的整体要素是要求学习者具有整体感和完整意识。
系统学习法最讲究的就是整体把握。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以最快的速度在心里建立所学内容的轮廓。在轮廓形成以后拆分成各小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和引申。对于细节,也应该尽可能地组块,把小刺激联合成大刺激,从意群把握。
举个例子,我们要以“中国”这个词,而不是“中”和“国”两个字记住这个意群,然后与“美国”“尼加拉瓜”等联系区分;我们要记住“新中国”这一整体而不是“新”+“中国”,并且与“旧社会”比较。整个句子、整段话、整篇文章、甚至整个类别系统都可以如法炮制。
我们在文章、对话中要获得的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而不是支零破碎的片断,这个整体越大,就越容易识别和记忆。
整体感的获得是有方法的。有几种有段和途径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整体感。一般我最常用的的是视觉印照和快速阅读。
视觉印照是指尽量的一次性地将所要认知的事物印照在脑里,哪怕仅仅是大致形体,没有细节。
系统学习法强调快速阅读。因为只有速度足够快才能够在心里有轮廓感。也许最初是蜻蜓点水,但心里有了个框架结构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被进展太慢而困惑。
整体感是可以培养的。
整体感的培养一般从……方面着手。
整体感的培养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整体感培养的注意事项:宁可模糊,也要全局;宁可缺失,力求总括。
2、部分
认识是可以分解的。由大到小、化整为零。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可以将其简单或繁复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
认识是需要分解的。认识的分解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特性,尽可能地从每一个细节去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适当地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分解是学习有效性提高的途径之一。将整体化成部分的过程就是画出“体系树”的过程。有时候,我们并不能非常有效地把部分分离出来,体系树并不能画得很好,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体系树是在不断调整的,随着认识的加深,体系树会越来越优化。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强调体系树的合理性、有效性正是考虑到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一开始的求全责备并不利于认识的发展。
系统学习法也强调细节。但那是在整体把控下的细节。这意味着要顺着枝干摸到叶子,而不是单纯为了叶子而摸叶子。
积累是系统学习法对部分的要求。不需要大的成功,只需要保证每天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积少成多,最后的结果总能够让人瞠目结舌。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成功都是很遥远的。人如果都是将时间放在等待机遇上,那往往会一事无成。只要我们认识到长城是靠一块块石头、一筐筐泥土堆成的,一座宫殿也是一砖一石一木一瓦的杰作,就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只要认真做好规划,将树状结构不断充实完善,我们就是以触手可及的小事来逐渐实现梦想。各部分需要组织。将部分组织起来就是将部分归于整体。在一个方向上,前进一步,就是接近成功一步,就是成功,就是欢喜。将各种条件都准备好,将各种工序都做到位,人就能够成功。而积累在于系统学习法,就是将各种知识点都放在妥善的位置,都挂在体系树上,优化体系树的结构以突出各知识点的存在,要能够时刻感受及回忆起它们。胸有成竹,不仅仅是有着一根竹子的感觉和大致影像,还要有每根竹节、每张竹叶、每条竹枝的感觉和把握,这样才能够有形神的准确表达。
3、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只有将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才能够确立其自身。认识更是这样。孤立的认识是没有意义的。
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更多地了解它与其它事物的关系。
任何一道问题的提出,都是关系整合的代表。
在我看来,关系比知识点本身更重要,因为那更复杂,更难。
4、发展
任何一个体系树形成以后,不要以为它就是定型了,不会发展了。随着事物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应该及时地强化主要关系,进行体系树的重组和优化。这样人的认识才能够发展。
任何一棵树都是成长的。不断更新、变化、新陈代谢,才是生命力的所在。
不但是知识点的增减,更是关系的获得。
三、系统学习的操作理念
1、简单的是最好的
信心
难度降低
简化
Gopla认为,学一点是一点,得到一些是一些,这总比恐惧了逃避要好得多。用两个小时快速地看完一本书,哪怕这个领域并不熟悉、完全陌生,理解的仅仅是20%,那也是20%,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能得到这些知识,比将这些时间放在自责和找办法脱身要有效得多。等整体感建立起来,体系树渐渐成型以后,再对不懂的部分各个击破。
2、尽可能减少无效重复
系统学习法更象是一个补缺的方法。不懂,或者认识模糊就是“缺”,必须要将其及时补足。特别是框架已经搭好,需要为里面填充内容的时候。系统学习法的关键不在“学到了什么”,而是“还有什么没学好”,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还没学好的部分。
这种自觉的补缺的意识或动力,就是我们需要不断培养、不断强化的完整意识。
3、时时提问自己
系统学习法要求学习者不断反思,不断向自己提问:这讲的是什么,由来,如何证明,与其他部分关系,对自己有什么用。也可以以此揣测该知识点会怎么样出题。
提问自己能够防止跑题,减少自己开小差的时间和机会。这种主动的学习,效果也会更明显。
4、自我超越
要有自我超越的信心和勇气。今天就是要与昨天不同。
系统学习的理念可以从一本书、一项专题、一个学科拓展开来,变成一个人对自己所学所知结构的完善,学一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在其他领域的能力和悟性。不过这样要求人对自己很了解,并高度自觉,不经过特别训练,对于一般人是有点难做到。
事实上系统学习法常可以用做应急冲刺的最好学习方法。
系统学习法是素质学习的方法。
要有种超越的精神来维系进取。即使所学的方法和技巧已经很好,也还要更好,并且相信自己能更好。这就要分析原学东西的长处和短处,吸取精华,找出缺陷并思考对策。
整体,就是一切的一。系统学习法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只要一条路铺通,就强化一种思维方法,并以此举一反三。
我反对题海战术。虽然需要一定的问题解决强化训练把思维方法固化,但是大多数人陷入到题目中,反而忽略了解题的真义。
人不能只会简单解决自己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人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解决从来都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这才真正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
系统学习法只适合自觉学习、自觉提高自我的人。那些无心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系统学习法的精髓的。
系统学习法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的。因此属于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对于考试有效是因为在更高境界俯视的结果。
初学初用系统学习法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
系统学习法的理论基础||系统学习法的适应性以及环境构造||系统学习法在高中学生中的应用||系统学习法的发展
系统记忆法
系统学习法是我归纳总结出来的。有时间会不断补充。
举例分析:系统学习法在英语学习的应用
从零开始,以系统学习法学习德语。以系统学习法掌握初级德语
激发自己情绪的巅峰状态,在其中学习。
为自己寻求满足感、成就感。
让自己感觉心站得更高,能够看到现在的自己在做什么。
轻松、舒适、得意。有超越别人,凌驾于他人水平之上的感觉。
积极、主动、热情。
以挑战自我的心态学习。为自己创造每天的突破。
笔者一直采用此方法来学习,当然远没有达到郭先生的层次。但是,也获得了一些收获!希望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中,笔者觉得重要的地方作了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