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了解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现状,发现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导向,区别对待,模块教学,自由选择”的改革方案。
关键字:高校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当前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普及越来越广泛,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将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这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1.面对问题,引发思考
就当前大学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两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学期讲授程序设计。这一框架已经有二十年大体未变,只是教学内容有所更换,即从DOS平台的基本知识与程序设计,转换到Windows平台上。随着整个社会的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这一模式也显露出一些问题来。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计算机课程,但由于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而无法吸引他们热情持久地学习。据笔者这几年的观察,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总是爆满,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到课的人便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学生或者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感觉难以掌握,又加上课程并不在本学期考试,就认为这门课不重要,于是能逃课则逃课。这一现象在第二学期的程序设计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果本学期有等级考试的话,参加完考试的学生就几乎不来上课了;而那些要等到下学期才考试的学生,将处于课程结束后无法获得老师辅导的困境。
造成这种教学两难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或学生的个人因素,也有教学安排上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教育制度本身来反思,以推动其改革和发展。就像高钢在《遭遇美国教育》一文中提出:“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作为高校的教师,在这一点上我们责无旁贷。下面是笔者的一些个人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起点水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能要求机械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完全一样的计算机知识吗?法律专业的学生也必须掌握计算机编程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各种不同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是有差别的。例如,财会人员要求学会数据统计和报表的制作,而销售人员则要能够制作和演示多媒体文档,没有必要每个大学生都去学习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有不同的要求,这种差异目前在教学中尚未反映出来,而是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行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大纲。从学生个人方面来看,有的学生可能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电脑,而有的可能在大学以前还没接触过;有的学生喜爱电脑绘画或动画制作,而有的则热衷于网站设计。对于这种情况,目前的教学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和兴趣爱好来因材施教。在教学对象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实行笼统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另外,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以统一的等级考试来衡量和评价,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明显倾向于应试教育,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这会使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拿个证,而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再加上那些充斥在教材和等级考试中的数字游戏般的题目,远离学习和生活实践,既繁琐又无实际意义,令学生费解,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之三大困惑》一文有比较深刻的剖析,值得参考采纳。考试制度的改革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以便使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其次,目前教学安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理论课和实验课一般是分开上的,这样安排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上理论课时,虽然教室配有计算机和投影仪,但是学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师操作而无法亲自动手试一试;上实验课时,虽然每个学生都配有一台计算机,但由于多数机房没有安装投影仪,常常难以看到老师的演示,况且老师也很难在实验课上再次全面讲解了。另外,理论课和实验课往往隔了几天,不能做到及时练习,及时巩固。这些因素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反而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正是这些问题,困扰着师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学校某些好的做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地加以解决。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也是为了抛砖引玉,与同行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区分专业,模块教学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实行有区别的教学,而不能一律要求,一概而论。
非计算机专业包含的专业很多,而且千差万别,要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安排相应的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来解决。首先做到按文理两科实行有区别的教学,以后再逐步按照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等大类专业来区别对待。至于细分到哪一级程度,各个学校可以自由掌控。当然,这种区别专业的教学方式,并非一味强调特性而忽略共性。各专业还是有一些基础的、通用的计算机知识需要学习。建议第一学期仍然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等;第二学期的教学,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设计算机控制、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教学内容模块,由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从中选择某个模块来学习,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学生听了几节课后,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更换。这其实就是实行模块化的教学。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完善的选课制和学分制等教学制度予以保障。
在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著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学,无论就目的、内容、教学体系、教材、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它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将会事倍功半。”并且他认为:“计算机的应用是分层次的,同样,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单从目前的教材来看,就不符合这一要求。目前大多数教材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编写的,常常以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口吻来讲述技术。例如,书中往往堆砌名词术语或英文缩写,甚至没有任何解释就直接使用,这就不太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书中的例题大多数是对某些语法功能的解释,脱离生活实践,现实意义不大,无法吸引学生联系实际应用计算机。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和自学效率。在这方面,国外的教材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引进和编写出一批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教材,并且推行以实例为基础、以应用为目标的教学,才能使计算机教学生动活泼而又具有实用价值,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鼓励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建议将目前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合并来上,直接在配有投影仪的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这样在老师讲解和演示的同时,学生可以马上进行操作,两者同时进行,印象会更深刻,学习效率会更高。根据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最理想的上课方式。从目前机房面积来看,这种授课方式只能满足小班授课。从目前的大班授课(3、4个班)转为小班授课(1、2个班)后,教学质量肯定会有所提高,但是教学工作量也将成倍增长,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辅助教学软件、网络教学手段等方法来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应兴建容积更大的机房,以满足大班教学的要求。另外公共机房应该全天开放,以增加学生自由上机的时间。
如果实行这样的教学模式,那么考试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一是必须设置多种考试模块,以供考生进行选择考试;二是建议增设实际问题型的考题,重点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记忆名词术语等书本知识。只有这样,考试才能顺应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真正考核应试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3.结束语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正在从重视学历向重视能力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素质培养转变,用人单位最终看重的是学生的真才实学。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使他们获得信息时代所必备的技能。本文提出的“应用导向,区别对待,模块教学,自由选择”的教学改革构想,也是试图符合这一发展趋势而作出的一点尝试。希望这一改革方案能够引发同行的思考,一起探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0
[2] 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计算机教育,2004.5.10,第5期
[3] 宋旭明,王启智,构思:21世纪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计算机教育,2004.5.10,第5期
[4] 高钢,遭遇美国教育,西安信息资源网,2005.5
[5] 世界商业评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之三大困惑,中国软件开发网,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