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conf改造的构想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absurd
开源社区真是个百宝园,什么好东西都有。可以免费用(当然要遵守相应的规则)不说,而且都带有源代码,用得不顺手时还可以修改它。那Gconf来说吧,Gconf和gnome-vfs可以说是GNOME桌面环境的两大亮点。至于后者我们暂时不考虑了,这里说说gconf的功能,以及改造它的原因和方式。
一般介绍Gconf时都会说,它的功能相当于Win32下的注册表,但功能更强大,使用更方便。这话其实也不完全正确,前半部分是对的,功能确实和Win32下的注册表差不多。说它功能更强大,我想可能是指设置变化自动通知机制吧,即设置改变后,会通知相关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此时会根据设置改变自己的行为/外观。应用程序不需要不断查询设置是否改变了,这由传统的轮询(poll)方式变成中断方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实现在Win32下的注册表已经支持变化通知机制了,sysinternals 根据这个原理实现了一个注册表监控工具。我不清楚具体的实现,反正至少是有了这个机制。
关于使用更方便这一点也是真的。如果单纯的从调用接口函数来看,gconf的优势不大,因为注册表的调用接口函数也很简单。但从配置管理来看,gconf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首先,它采用XML格式的文本文件作为载体,不用任何工具可以直接编辑它,而不像注册表使用一个二进制文件,只有通过regedit才能编辑它。其次,Gconf采用多级目录存放配置文件,备份部分配置信息,或者删除无用的配置信息都非常方便,而不像Win32下采用单一注册表文件,这个文件变得越来越大,垃圾越来越多,想对它进行瘦身处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Gconf的配置信息还带自描述的schema,每项配置信息的功能、格式和类型都一目了然,这让配置管理更加容易。
Gconf对GNOME桌面环境的整合是贡献巨大的,它让各个应用程序协同工作,它们之间的耦合是非常松散的。Gconf采用了MVC模式,这是解耦的最佳方式之一,不过这里与传统的MVC模型还是有点差别,这个系统由多个应用程序组成,应用程序可以看作是视图,而作为daemon运行的gconfd可以看作是model,它负责配置信息的管理和事件通知。
Gconf在GTK+应用程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我们的系统中支持gconf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但问题在于Gconf采用的CORBA作为进程通信机制,这让人有些不爽,在手持设备中使用CORBA有些大材小用。我们已经选择用DBUS作为进程间通信机制了,再加CORBA也是很浪费的。所以我们决定用DBUS替换gconf中CORBA。
研究了一下gconf的代码,对它的架构有了基本的了解。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 服务器端。服务器主要负责接收客户端的请求,然后调用后端(backend)存取配置信息。服务器作为一个daemon运行,只有一个实例,对所有请求串行化,避免对配置文件访问冲突。
2. 客户端。客户端提供一套简单易用的接口。你可以选择本地(local)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端与后端(backend)打交道,直接操作配置信息文件,所有动作都在一个进程中运行。也可以选择远程方式,它把请求通过CORBA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执行并返回结果。
3. 后端。后端直接操作配置文件,负责文件的读取、写入和缓冲处理。后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但都遵循统一的接口,根据参数选择不同实现的后端。
4. 公共函数库。一些公共的代码,像错误处理、字符集处理和listener等等。
Gconf对于进程间通信的代码隔离得不太好,这些代码分布相当广。为了替换进程通信机制,几乎要重写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绝大部分代码。要把CORBA替换成DBUS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以前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似乎都失败了。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代码本身比较复杂,要抽取进程间通信的代码比较困难,所以我决定干脆完全摒弃这部分代码,只是保留客户端接口,以便兼容应用程序,同时利用gconf的后端,省去对文件操作的工作。现在对DBUS的使用已经得心应手,做这样的改造好像并不难,但为了慎重起见,还是再花几天时间研究一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