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导向设计过程
------------------------------
大部分的专注于技术的公司没有适当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过程,如果他们有过程的话。但即使是很开化的可以自夸有明确的流程的组织,仍然会面对一些由传统的进行研究和设计的方式造成的关键问题。
最近一些年里,企业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对于创造良好的产品用户调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大部分的组织而言,怎样正确的把握这种调研仍然是个疑问。市场容量调查和市场分隔对于销售产品是相当有用的,但是对于人们是如何实际的使用产品却提供不了什么信息——对于有着复杂行为的产品尤其如此(参考第5章关于此问题更加深入的探讨)。当分析调查结果时,第二个问题出现了:绝大多数的传统方法都没有提供把调研结果转变为设计方案的手段。把上百页的用户调查数据转换成为产品需求本身就很不容易,而对于如何把这些需求通过合理和适当的界面结构表达出来,这些方法提供的帮助更少。设计仍藏在一个“这里产生奇迹”的黑盒子里。这道调研结果与最终设计方案间的鸿沟正是由于所采用的过程没有将用户与最终产品像联系而导致的。我们下来会讨论如何使用目标导向的方法来对付这个问题。
沟通隔阂
正如我们简要讨论的一样,设计在开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改变。我们需要开始用新的方式思考设计,并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如何作出关于产品的决断。
作为产品定义的设计
设计,非常不幸的,已经成为一个技术产业中范围很有限的术语。对于很多开发和管理人员,这个词变成如同图1-1中第三个柱图所表现的过程中的意思:在已经实现的模型上的一些可视化的改善(见第二章)。但是,如果得到正确的应用(正如图1-1中第四个过程示意图所表现的),设计可以识别用户的需求并定义详细的关于产品的行为和外观的规划。换句话讲,设计提供了真正的产品定义,基于用户的目标,商业的需要和技术可行性。
作为调研人员的设计师
如果设计成为产品设计,设计者就需要承担远比传统方法中所设定的更为广泛的角色,特别是设计的对象是复杂的交互式系统。
当前的开发过程的一个问题是过程中的角色过于细分:调研人员进行调研,然后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见图1-4)。可用性研究员和市场研究员分析获得的关于用户和市场的调查结果,通过小窗口扔给设计人员和程序员。这种模式缺失的是系统化的手段把调查结果转换并综合到设计方案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设计师学习成为调研人员。
图1-4:可疑的设计过程。传统上,调研和设计是分离的,由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直到最近,调研仍然主要指市场调研,而设计总是过于局限于形象设计或外观工业设计。最近一些时候,用户调研被扩展以纳入定性的人群划分数据。然而,如果不将设计人员纳入调研过程中,调研数据和设计方案之间顶多能有那么一丝联系。
让设计人员纳入调研过程的一个显著的原因。设计师可以随时使用的最有力的工具,移情:感受别人感受的能力。正确的用户调研让设计者融入用户的世界,直接而广泛的展现用户,并让他们在准备解决方案前深思用户。在产品开发中最危险的实践之一就是将设计者和用户隔离,因为这将限制获取感同身受的知识。
此外,对于纯粹的调研人家而言也很难知道那些用户的信息从设计角度来看是真正重要的。直接把设计者纳入调研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在作者的实践中,对设计者进行调研技术的培训,在第四章将进行讨论,并让他们进行调研,并不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协作。如果你的团队有时间和资源来充分的采用这种技术训练设计者,这将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通过设计者和专业用户调研人员组成交叉培训团队也是适合的。
尽管让设计者进行调研实践使我们踏上了目标导向设计的路,但在调研结果和设计细节间仍有一道转换的鸿沟。拼图仍然缺少几个部分,我们将接着讨论:
在调研和设计之间:模型、需求与框架
当今通用的设计方法很少能够含有这样的手段,可以将调研期间获取的知识有效而系统的转换为具体的设计规范。其中的部分原因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历史原因,设计者被排除在调研循环之外,只得依赖第三者关于用户行为和要求的记录。
而另一个原因是,很少有方法以适宜指导产品定义的方式获取用户的行为。大部分的方法并不提供关于用户目标的信息,相反,它们只提供任务级别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定义版面、工作流,和从功能向界面控件的转换上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定义产品是什么,它作什么,它应该如何满足用户的主要需求这些基本框架上面没有什么用处。相反的,我们需要明确、系统的过程用以定义用户模型、建立设计要求,并将之转换为高层的交互框架(见图1-5)。
图1-5:在调查和设计间的鸿沟架起桥梁。三种主要的行为弥平鸿沟。一个建模过程把调研结果综合进入设计工具,从这些模型中下一个过程综合并定义需求,还有一个过程把模型和需求捕获的知识转换框架,这个框架不仅反映了用户的目标和需要,也满足了商业和技术的规则。
只有将用户的知识综合成为模型才能把用户的数据用来作为设计的工具。其他的模型,比如工作流和环境上下文也是重要和有用的,但是适当的用户模型是最为关键的。当用户模型创建以后,由它所获取的使用模式,心理模型以及用户目标都能被纳入到交互框架中,此框架同时也满足了由其他模型获取的商业和技术规则。
目标导向设计寻求沟通广泛存在于数字产品开发过程,用户调研和设计之间的隔阂,通过新的技术和已知方法的结合一起来达成更有效的方式。
过程概述
目标导向设计综合了人类学(ethnography)、股东面谈、市场调研、产品/文献回顾、详细用户模型、基于情节的设计等技术,以及一组核心的交互原则和模式。以提供适应用户要求和目标,同时也满足商业/组织以及技术规则的解决方案。(见图1-6)。目标导向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调查、建模、需求定义、框架定义和精化。这些阶段是遵循Gillian Crampton Smith和Philip Tabor(1996)所定义的五项交互设计的构成活动——理解、抽象、组织、扮演、和细化,特别着重于用户行为建模和对系统行为的定义。
图1-6:目标导向设计过程(这个实在是过于复杂,而且字偏小,只好以后补上了)
本章的剩余部分对目标导向设计的五个阶段提供一个概览。第4、5、6章将根据过程中每个阶段设计的方法提供更加细致的综述。
调查
调查阶段用到人类学田野研究技术(观察和语境接触)以提供关于潜在和/或真正的产品用户的定性数据。此外还包括竞争对手产品调查,市场和技术白皮书回顾,与股东, 开发者,主题相关专家(SMEs)以及特点领域技术专家的一对一面谈。
实地观察和用户面谈的一个主要成果就是一组自然浮现的使用模式——有助于划分对设想的或以存在的产品的使用模式的可分辨的行为。这些模式提出了目标和动机(明确和普遍的使用产品想要得到的东西)。对于商业和技术领域而言,这些行为模式倾向于符合专业角色;而对于消费产品,这些模式则倾向与符合生活方式选择。使用模式和与之相关的目标在建模阶段用以驱动创建人物角色(personas)。市场调研可以帮助选择和过滤适合公司商业模式的人物角色。股东面谈、文献回顾和产品调查可以加深设计者对于领域的理解并说明了设计必须支持的商业目标和技术限制。第4章对于目标导向调查技术有更为详细的探讨。
建模
在建模阶段,在对现场调查和面谈中分析得到的使用模式和工作流模式被综合到领域模型和用户模型。领域模型包括信息流和工作流图。用户模型,也就是个人角色(personas),是详细的、综合的用户原型以清楚的表现在调查阶段识别的不同组别的行为模式、目标和动机。
个人角色在叙述性的、基于情节的设计手段中作为主要人物,在框架定义阶段它可以迭代的产生设计概念,在精化阶段提供反馈以确保设计的一致性和适当,并为帮助开发者和管理者理解设计基本原理并基于用户需要对特征排序提供了有力的交流工具。在建模阶段,设计者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对个人角色进行综合、区分和排序,探索不同类型的目标,并把个人角色排列在行为交差行列表以确保没有遗漏和重复。
从个人角色列表中选择明确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比较目标和根据每个个人角色的目标包含其他个人角色目标的广度进行的优先级指定的流程进行的,即确定不同类别个人角色在最终设计的外观和行为中影响的程度的过程。
可能的用户个人角色类别的指示包括:
■主要的:个人角色的要求十分的独特,需要一个不同的界面外观和行为
■次要的:对个人角色的要求需要对主要界面进行较小的修改或附加
■补充的:这类个人角色的需求可以由主要界面完全满足
■被服务的:这类个人角色并不是产品的实际用户,但是间接的受到产品和产品使用的影响
■否定的:这类个人角色用来作为直接的描述性的例子说明那些人不是设计的对象
详细的关于个人角色和目标开发的讨论可以在第五章找到。
需求定义
在需求定义阶段团队所使用的设计方法提供了用户和其他模型以及设计框架间极其必要的连接。这个阶段使用基于情节的设计方法(Carroll,1995),并做了重要的改进,在情节中关注的交点不再是抽象的用户任务,首先和首要的是满足特定的用户个人角色的目标和需要。个人角色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任务是真的重要的并且为什么重要,并产生具有最少必要任务(至少是努力最少)和最大效用的界面。个人角色成为这些情节的主要人物,设计师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对设计空间进行探索。
对于每个界面/主要个人角色,在需求定义阶段进行的设计流程将包括对角色的数据和功能需求(通过对象、行为和上下文术语表示)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和功能需求以个人角色目标、行为以及在不同上下文中与其他个人角色的交互获取并进行排序。
这一分析是通过不断迭代精化的上下文情节来完成的,由个人角色使用产品的“生命中的某天”开始,描述产品高层的要点(?touch point),接着不断深入定义细节。在迭代中,商业目标和结束约束也被考虑在内,并与个人角色的目标和需要相权衡。这个过程最终产生的是需求定义,其中综合平衡了设计需要遵循的用户、商业和技术需求。
框架定义
在框架定义阶段,团队在连接上下文情节中使用另外两个关键方法学工具综合生成交互框架。第一个是一组交互设计原则,正如视觉设计副本(?)(见第19章),这些原则为适当的定义系统在各种上下文中的行为提供了指导。第2章和第3章,以及整个第二部分都致力于适于框架定义阶段的高层交互设计原则。
第二种关键方法学工具是一组交互设计模式,凝聚了以前经典设计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案(并依照上下文变化)。这些模式具有和Christopher Alexander(1977)揭示的建筑设计模式相类同的概念。交互设计模式是分等级组织的,并持续成为新的上下文发生源(?contexts arise)。交互设计模式并不会扼杀设计者的创造力,它们经常通过已证明的设计知识来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杠杆。
当个人角色数据和功能需求在这个高层次描述完毕后,它们依照交互原则被转换成为设计元素,并用模式和原则组织到设计概要和行为描述中。这个过程的输出是交互框架定义——稳定的设计概念,可以提供逻辑和总体的外形结构用来增加细节。在精化阶段的后续迭代会更关注于针对提供这些细节的情节。过程的步骤往往是自顶向下设计(面向模式)和自底向上设计(面向原则)的平衡。
精化
精化阶段过程类似于框架定义阶段,但是更加关注于任务一致性,以及关注于通过高度细节的界面表示的情节板路径的关键使用路径(预排(?walkthrough))和确认情节。精化阶段的集大成者是详细的设计文档,外形和行为规格说明,可以以纸质文档或上下文指定的交互式媒体的方式发布。第6章更加详细的讨论了在需求定义,框架定义和精化阶段对个人角色、情节、原则以及模式的使用。
目标,而非特征,才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程序员和工程师,那些对技术感兴趣的人,强烈的倾向于以功能和特性的范畴考虑产品。这是非常自然的,就像开发者构建软件的方式一样:一个函数(功能)跟着一个函数。然而问题是这并不是用户希望的使用产品的方式。
决定一个特性是否被包括在产品中不应该依赖于技术对它的支持。绝不应该仅仅因为我们有实现一个特性的能力就使我们决定加入它。作这个觉得应该取决于它是否直接、或间接的帮助用户去达成他的目标,同时还能够满足商业的需要。
成功的交互设计师必须在产品开发周期的紧迫而混乱中保有对用户目标的敏感。在本书中,我们虽然会介绍很多交互的技术和工具,但最后都会回到用户的目标上来。这是交互设计实施的基础
目标导向过程,以其关于设计决断的清晰原理,让工程师放松,保持市场和股东管理层运转,并确保设计设计并不是通过猜测来进行,或是团队成员的个人偏好的反映。
公理 交互设计不是猜测
目标导向设计也是回答在定义和设计数字产品时突然出现的大部分重要问题的有效工具。
■我怎么找出我的用户是谁?
■我怎么才能知道我的用户想要达成什么?
■我的产品应该有怎样的行为?
■我的产品应该采用什么外观?
■用户将会怎么和我的产品交互?
■我的产品的功能应该怎样最有效的组织?
■对第一使用的用户我的产品应该怎样引导?
■怎样让我的产品在技术之上有一层可理解和可控制的面貌?
■我的产品应该怎样处理用户的问题?
■我的产品怎样让偶尔使用的用户变成专家级用户?
■我的产品怎样为专家级用户提供足够的深度?
在本书的剩余部分我们将帮助你回答这些问题。你将得到需要的工具,你可以用来通过目标导向设计识别产品的关键用户,理解他们和他们的目标,并把这种理解转变为成功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