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半导体厂从国有再变民营 资产严重流失
--------------------------------------------------------------------------------
2004年11月27日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黄一琨 李小曼 长春报道
为了配合结构上的大变动,长春半导体厂从国有转为民营,再从民营变回国有,经过两次改制,这家国有老厂已“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现在,该厂面临第三次改制:再从国有变为民营
“他们用改制做旗号,侵吞国有资产。”因为激动和术后身体尚待痊愈,70岁的常玉林将长春半导体厂7年来的巨大变迁细分成一个个短促的音节。
常玉林是长春半导体厂原企管办主任、法律顾问,他亲历了长春半导体厂7年以来的三次改制:从国有到民营,从民营到国有,又将再从国有到民营。身份轮回之间,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国有老厂被改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第一次变身
长春半导体厂前身是779厂,1964年更名为长春半导体厂,是我国研制、生产半导体发光器件、光电器件和微波器件的重点骨干企业,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多次受到中央军委、国务院、总装备部、信息产业部的嘉奖。
然而进入1990年代初,这家曾经给长春带来荣耀的工厂已经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总资产1.52亿元,负债1.6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51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1997年,在长春市电子工业局的主持下,厂职工代表会议通过,成立了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与长春市半导体厂脱壳。
把具有盈利能力的有效资产从陷入到债务困境的国有企业中剥离出来,是当时普遍的做法(见本报2003年4月14日《“长春经验”:国资新出路?》)。从长春半导体厂剥离出来的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与民营企业恒和集团等五家发起人合资组建长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首开长春市民营企业兼并国有企业先河,曾经被视为国企改革的成功典范。
恒和集团是当地最著名的民营企业之一,恒和集团董事长孙宏伟一度被视为当地民营经济的启蒙者。1998年,长春有媒体曾经报道,“为了指导企业,以促进民营企业集团的发展”,长春市每位市领导都负责“包”一个民营企业集团,时任长春市委书记的米凤君负责“包点”到恒和集团。恒和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组建长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协议,恒和集团出资2000万,并承担原来长春半导体厂3410万元的银行债务,接手整个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占有80.6%的股份)。在这次合资、改制过程中,全厂的资产评估为5410万元。但是,在1997年底长春半导体厂给长春市电子工业局的财务报表上,该厂的资产总计为1.52亿元,这还不包括部分账外资产——投资6800万元新建的软盘车间。
这次合资没有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他们当时无从知道,在那份由当时的长春市电子工业局长冯斌促成的协议中,恒和集团的法人代表却并非“孙宏伟”,而是变成了“田宏伟”,除了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代表张立以外,另外三位私人股东据说是孙宏伟的亲戚。
不仅如此,工商银行长春分行的人士曾经告诉常玉林,从工商登记完成之后的第六天开始,恒和集团的2000万元出资就被分批抽走。“实际上,恒和集团没有花一分钱就控制了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常玉林说。
孙宏伟为什么要在协议书中使用假名字?没有任何人比孙宏伟更适合于对此作出回答。但是这位一口气收购了五家国有企业、曾被某杂志列入中国富人榜的新贵,已在2002年携款出逃。作为上市公司“恒和制药”的董事长,孙也是中国首例上市公司董事长涉嫌失职、滥用职权、内幕交易罪案——深深房原董事长叶环保案的关键人物。
就在孙宏伟携款出逃的前一年的吉林省人代会上,这位吉林省人大代表、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十大杰出青年、长春十佳青年兴业领头人对当地媒体说:“我甚至觉得,把国企白送出去,给能人,搞好,这都不叫流失。”
据说,当年力主将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白送”给“能人”的原长春市电子工业局长冯斌,后来曾在恒和任职,现在南方经商。
1998年4月,恒和集团正式入主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当月,55名职工下岗(包括4名高工),每月发给215元生活费。5月,封闭机加车间,48名职工被逐出厂。6月,裁撤半导体器件车间,软盘车间停工,开除仪表车间52名职工。
长春市半导体厂原有1300名职工,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70人,技术力量雄厚。但对于孙宏伟来说,这些并没有什么价值,一些高级工程师甚至被安排到恒和开的水上大世界去刷泳池。孙宏伟看中的是长春半导体厂区毗邻南湖公园的8万平方米土地。有人指出,通过内部交易获取国企控制权,然后将国企土地变卖获利,是孙宏伟的一贯手法。
从1998年11月开始,恒和集团控股的长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卖地。到2000年7月,长春半导体厂厂区已被拆除九成,只剩下一个车间(901车间)还在继续生产。
第二次变身
长春半导体厂的荣衰起伏,恰好碰上结构上的大变动。就在它实际变成民营企业两年之后,长春市抓住了一个“光谷”概念,当时的长春市副市长柳有祥指出,长春拥有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基础优势,最具条件构筑“中国光谷”。
所谓“光谷”,其实是对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的一个俗称,类似美国硅谷而起名。从来没有哪个部委批准哪个地方为“光谷”。2001年,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的一位官员曾对本报记者说,“光谷”应该由社会公认自然形成,科技部只是批复建立国家火炬计划长春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
长春要成为中国最尖端工业文明的领路人。2000年,长春市将光电技术产业列为长春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产业,并将其确定为“一把手”的“一号工程”,由兰宝科技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长春机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主要发起单位,成立华禹光谷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承担长春.中国光谷光电技术产业园的规划、开发、建设、招商任务。
按照当时领导的意思,就是要集中全市官、产、学、研优势,倾全市之力,构筑长春.中国光谷。他们曾经计划在两年内引进30个大项目,产值突破200亿元,至2010年实现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见本报2001年10月29日《光谷混战》)
为了实现这个恢弘的目标,2000年7月,长春机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即原长春市电子工业局)所属的国有独资企业——长春光学有限责任公司以接过恒和集团3410万元负债的方式收回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改称华禹光谷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厂,成为华禹光谷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栖身华禹光谷园区,在职员工200多人。
至此,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从民营控股企业重新变回国有企业,公司总经理张立成为华禹光谷的副总裁。
这次变身的路径是:长春机电国资公司将原半导体厂所剩下的设备作价5900万元连同职工划入华禹光谷,同时把出售901车间厂房的3600万元所得款转给华禹光谷,作为接受半导体厂的补偿。之所以将元气大伤的长春半导体厂划入华禹光谷,据说是要有一个光电领域的产业实体,才能争取到国家的863项目资金。
半导体厂一位负责人说,在2001年到2004年期间,半导体厂没有得到华禹光谷一分钱的投资,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每年还要花费62万元租赁华禹光谷园区内并不符合光电器件生产条件的厂房。
事实表明,对于经济发展,政府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判断力。光电子还不是定单工业,华禹光谷的产品大多是手机、显示屏之类,产品面市之时,往往已是昨日黄花。长春理工大学一位参加过华禹产品评定的光学教授说,华禹光谷的目的在于快速盈利,而不是利用长春的科研优势,建立完整的产、学、研链条。还有一种说法是,华禹光谷几度邀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加盟,均遭拒绝。
2003年,华禹光谷的主营业务利润只有1.62万元(见本报2004年9月6日《兰宝信息幕后迷雾揭秘》)。现在,华禹光谷园区一片寂静,当年神圣加冕的“一号工程”,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寓言。那些期望以“光速”发展的人,直到谢幕的时候才发现手里握着的只是一张新经济中的旧船票。
这个昂贵的政府项目急需找一条退路。
2004年5月17日,兰宝信息曾与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出让华禹光谷40%的股权,但对公众隐瞒了事实真相(见本报2004年7月31日《兰宝信息转让华禹光谷,甲乙丙大玩倒转乾坤》)。6月14日,兰宝信息的控股股东长春君子兰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国资委与民营企业万向集团公司签署了《君子兰集团产权转让重组框架协议》,也没有及时披露信息。
如果这次产权转让最终达成协议,长春半导体厂将再次变为民营企业。
此前,尽管半导体厂的员工对在幕后进行的种种重组多有不满,但还是祈望能够得到相对妥善的安置。但是,据长春半导体厂原企管办主任、法律顾问常玉林说,在 2004年6月的一次职工大会上,华禹光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铁杲透露,长春半导体厂没有一分资金,没有一间厂房,没有一寸土地,没钱转制,要等华禹光谷坐车转制给浙江万向集团,才能获得退出国有身份的补偿金。
——半导体厂的员工直到这一天才知道,原来他们的企业已经被改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保厂维权
早在长春半导体厂第一次改制之后,就有干部职工一直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这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1999年,长春半导体厂的问题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和吉林省政府的重视。当年9月,吉林省信访办主任方中华向常玉林等人传达了吉林省政府主要领导给长春市政府的五点意见,认为“经省法律顾问班子以法律和政策对长半厂与恒和集团的改制进行了审查,认为有损国家利益,为无效协议”,责成长春市政府调查和处理此事。
半年之后,即2000年1月,长春市委、市政府向长春半导体厂派出了调查工作组。经过半年时间的调查,提交了《关于长春半导体厂股份有限公司部分上访人员反映有关问题的调查通报》,责成有关方面补办已达成协议内容的手续,如尽快完成国有资产的交割以及房屋拆迁和土地开发的手续,并未指出这些协议本身的合法性问题。
在此期间,恒和集团拆房卖地的活动从未停止过。
“我们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本来可以不管。”现任半导体厂厂部特别助理钟振涛说,“但作为长春半导体厂国有资产的创造者,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流失。”
半导体厂拥有一群理性、宽容、有知识有定见的干部职工。自从2004年6月华禹光谷董事长刘铁杲透露半导体厂已一无所有之后,他们便再次向上级反映问题。2004年8月9日,长春市委、市政府再次派出工作组进入半导体厂。同时,原半导体厂工会主席李雁萍被长春市的主要领导指定为半导体厂的临时负责人。
但是在李雁萍上任之后,华禹光谷又向半导体厂派出了一名党委副书记,名为半导体厂“全权协理”,另外派出一名组织部长担任半导体厂的党委书记。2004年8月31日,这名党委书记在未通知李雁萍的情况下召集中层干部开会,选出一名副厂长,10分钟后投票结束,并定于13点30分下午上班时公布。
与此同时,得知消息的李雁萍决定任命原半导体厂经营公司经理李志文为厂部助理,协助自己开展工作。13点10分,李雁萍以半导体厂临时负责人的名义紧急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宣布任命。最后,工作组认可了作为半导体厂干部职工利益代言人的李雁萍的举动。在这场对半导体厂领导权的争夺战中,半导体厂的员工们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长春市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代表、华禹光谷副总裁张立,据称在2004年10月被有关部门“双规”,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工作组负责人赵芳春拒绝向记者透露更多信息,这位在半导体厂员工中具有极好口碑的长春市国资委纪检副书记说,“一切还要等市委的最后决断”。
那些担心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半导体厂员工们,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赵芳春身上。
链接:
百度一下“长春半导体厂”,相关网页180篇。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原长春半导体厂经历了两次变身,即由国企到民营,再由民营到国企,昔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