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概论笔记(第一天)

王朝other·作者佚名  2006-0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数据管理

概念:数据处理的一系列活动中,数据收集、整理、存储、维护、检索、传送等操作作为基本操作,这些基本操作环节称为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的发展

1.人工管理阶段

特点:

a.数据不保存在机器中

b.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

c.只有程序概念,没有文件的概念

d.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数据是面向应用的

2.文件系统阶段

特点:

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在外在外存的磁盘上

b.数据的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有了区别(程序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

c.文件形式多样化

d.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应用,可以重复使用

缺点:

A.数据冗余度大:面向应用,无法共享

B.数据的不一致性

C.数据联系弱(文件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

3.数据库阶段

指导思想:对所有的数据实行统一的、集中的、独立的管理,使数据存储独立于使用数据的程序,实现数据共享。

特点:

1.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

2.数据独立性

a)物理独立性,逻辑独立性

b)具有较高的数据和程序的独立性,数据描述、定义从应用程序中分离出来,独立于应用程序而存在,相互独立,互不依赖。

3.具有良好的用户接口,用户可方便地开发和使用数据库

4.统一数据控制功能

a)共享一般是并发的,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应提供如下功能:

i.数据安全控制

ii.数据完整性控制(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

iii.并发控制

iv.数据恢复

5.对数据的操作不一定以记录为单位,可以以数据项为单位,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Tip:文件系统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

6.数据共享

a)共享是指多用户,多种应用,多种语言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集合。

b)可以实现文件级、记录级、数据项级的数据共享。

7.可控数据冗余度

a)数据不必重复存储,节省存储空间,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b)理论上可做一到冗余度为0

c)可有意安排若干冗余,由用户控制,称为可控冗余度

数据库

概念:数据库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可以为各种用户共享且具有最小的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总结:在数据库阶段,数据库占了应用的中心位置,数据库存放着各种应用程序运行所必需的数据,也保存着用户的重要数据,而数据库是一个静态的概念,通过应用程序数据库才体现了它的价值。

基本概念:

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Database 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结构的大量的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DBS):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