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中国所处的国际与周边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正确估价中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面对各种挑战,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11月23日—24日,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主办的“2004年国际形势研讨会”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充满变化的国际与周边环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潘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目前,局部地区的冲突加剧呈现出了值得注意的4个趋势:
第一,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权益之争相互交错,积重难返。这一态势的突出表现是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从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瓦解开始,迅速蔓延到了全球。
第二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许多冲突热点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还制造出新的冲突点。许多冲突热点并非一定要有外力介入才能解决,如冲突各方需要,外部调解力量的介入也是可以的,但关键是要公正,不能偏袒一方。许多新的矛盾,如巴以冲突、科索沃危机、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滥用武力,使问题更加复杂,从而制造出了新的矛盾。
第三,国际恐怖主义的恶性膨胀确实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威胁。从2004年的发展来看,国际恐怖主义把矛头也指向了中国,造成了十多名中国人伤亡,并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第四,南北差距和贫富鸿沟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国际间出现了“弱势”国家、地区和群体,一些“绝望”的群体转向了无政府主义,乃至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因此,反恐不能仅靠军事手段,必须有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治理方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徐坚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上目前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我国周边环境目前大体呈“西缓东急”、“北松南紧”。传统安全问题仍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台独”势力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战略机遇期的最大隐患。而且,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新问题,如能源问题、贸易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正变得日益突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陆忠伟
现在我们说“大周边”的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地理范围局限,把“远亲”和“近邻”一并作为邻来考虑。除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等邻国外,西亚、中东等地区也逐渐成为外交的重点对象。这些地区和国家虽然不与中国直接接壤,但与中国在安全、能源、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联系密切。对我国来说,“大周边”是发展战略的依托、睦邻合作的平台、增信释疑的对象,同时也是规避经济、金融等各类风险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国际经济重心、地缘政治中心、国际矛盾焦点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剧了中国“大周边”地区各股力量的离散聚合,形成了深刻、复杂的态势。
中国前驻土耳其大使姚匡乙
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威胁不能低估。目前,这3股势力呈现暴力化和政治化平行发展,相互交织,在我国周边形成的恐怖高危地带的格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仍然是恐怖主义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我国海外工程劳务人员已经多次遭到袭击。要打击恐怖3股势力,我们要制定以我为主的战略,着重打击“东突”势力,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发展与中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构筑我国西部安全屏障和友好睦邻带,压缩3股势力的生存和活动空间。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杨毅
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在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台独”分子在岛内明目张胆地推行分裂国家的政策和路线,使两岸关系日趋紧张。使问题更为复杂的是,一些国际势力也试图利用台湾问题滞缓中国的发展,增加了中国和平统一的难度。目前看,围绕台湾问题发生一场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从国际形势总体来看,争取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是可以实现的。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陈宝森
全球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但从目前看,因争夺资源而引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已经很少,大国之间的资源争夺主要手段将表现为外交手段、政治手段、经济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要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战略,不仅是能源战略,也要有其他资源的发展战略。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大资源开发的投入。同时要把节能方在第一位,在这一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
随着中国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国际贸易和纠纷摩擦增多,这也是必然的现象。有些摩擦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直接的联系,也有一些没有直接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容易引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紧张,技术贸易壁垒、保护知识产权和“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成为对中国出口实施围堵、设防的最常用手段。对此,我们要努力通过平等协商、互利互让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
中美关系在布什的第二任期内会有一个稳定的发展,两国关系还有改善的空间。此次美国大选没有过多的关注中国问题,表明了经过冷战后十多年的辩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之间对于中美关系对美国的重要性、对于中美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已经取得了大致的共识。一些美国学者把布什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概括围双重清晰,既大陆不动武,台湾不独立。但从去年12月开始,美国的政策侧重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这仍将是布什第二任的政策,但这不排除美国政府不时仍可能发出不一致、甚至什错误的信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夏义善
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关系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势头。在国际问题上,两过相互借重,相互配合,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尤其是今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两国边界全部划定,领导人还就中俄石油管线和能源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普京曾说过,是国家利益使中俄走到一起。这话完全正确,道出了中俄关系紧密发展的根本原因。
正确估价中国实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
在当今世界,无论从什么角度、出于何种动机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各国在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问题时,几乎都要认真考虑中国这一因素。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国因素”对国际格局就开始产生影响,而且还时常占据显要位置。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以往中国因素的分量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地广人多,任何国家都不会完全忽视一个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二是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良好关系何具有的影响力;三是中国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地缘政治作用。但当前的中国因素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衬托起来的。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起政治、安全何社会各个方面影响力的发挥。中国因素囊括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外交政策与主张、发展模式、文明传统、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对世界形成了多方位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客观的。这种影响也是全局的、持久的、自然的。
随着中国因素影响力的增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中国,相应对中国的期待值也加大,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以相互借重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设想和考虑也应运而生。中国目前更加侧重与各方建立合作对话机制,如“中非合作论坛”、“中阿(拉伯)合作论坛”等,这种机制是加强南南合作的有益方式,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利合作的精神。中国同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欧盟等国际、地区组织发展关系,这些都是出于促进全球的和平、发展与合作,而不是出于搞对抗、谋霸权的目的。
中国因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对国际事务表现了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对世界来讲,对中国来讲,都是件大好事。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实力。
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周刚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发挥积极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以一个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可逆转,中国人感到高兴和骄傲是理所当然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大,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有限,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持续奋斗的过程。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戒骄戒躁,既不要自吹自擂,又不要被别人的吹捧冲昏了头脑,因此,不要高估中国因素的影响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十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对那些给予中国很高期望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而对那些心怀不善,企图“捧杀”中国,变相制造中国威胁论的的国家,我们也要心中有数,保持警惕。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锋
客观地估价中国因素的影响是现实的需要。中国目前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对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的依赖等等,国家的统一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中国因素,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宫力
虽然中国目前已经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看,仍然是“西强东弱”,因此,我们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善于守拙,要坚持韬光养晦的方针,埋头苦干。
坚持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直接涉及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重大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能没有声音,没有影响。比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应该尽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武力。再如,中国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要继续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同时加大自主开发的力度,并要妥善处理领海争端,维护和改善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要达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善于把握形势和利用机遇,这样才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争取主动 应对挑战
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副会长潘振强:在国际战略形势中争取主动
在国际战略形势中争取主动,与其说谋自外部,还不如说取决于自己。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力量的发展,一个是政策的正确。
力量是指能否不断地壮大自己,这是取得战略主动的物质基础。当然,这应该是综合力量,其中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政策是指能否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正确地应对,并通过正确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争取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发展自己的宝贵时间。
具体地说,第一,要进一步树立韬光养晦的基本指导思想,谦虚谨慎,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准确地把握形势,认清自己在世界战略格局和力量对比中的位置。第二,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又要有灵活的战略策略。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以中美关系为例,在布什政府的第二个任期内,中美两国在外交和安全领域存在着加强合作与协调的空间,但毋庸讳言,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分歧,对中美关系,就要采取既独立自主又灵活的策略,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缩小乃至解决分歧和争端。第三,尽可能地优化和整合我国的外交资源,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决策和质询机制,使得目前分割在各个职能部门的外交资源形成有机的整体,应该注意研究扩大各种非官方外交作用的途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参与区域合作的战略
对一个国家来说,区域合作首先是一种地缘战略。在范围上是指与本国接壤的地区,但区域合作也是一种利益选择,因此,参与区域合作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近邻。我国地处大陆,面向海洋,与20多个国家比邻而居。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战略首选要能体现这种地缘特征,也就是说,要涵盖整个周边地区,但是,我国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周边地区,是世界性的,因此,我们要超出近邻周边地区,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合作对象。
东亚地区是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重点。当前,东亚合作已经起步,建立起了“10+3”(东盟加中日韩)和“10+1”(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为依托的地区合作机制。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各国开展多方位的合作,这些都是东亚合作的成果。
考虑到我国周边地区的多样性,推动区域合作要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东北亚,可以突出“功能性”合作,这包括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在能源和替代性能源领域开展政府与企业间的研发,建立东北亚现代物流网络等。在安全领域,建立具有超区域特征的东北亚安全机制。在中国—中亚合作上,进一步扩展“上海合作组织”,推进经济合作,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机制。在中国-南亚合作方面,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中印关系,并推进中国—南亚区域合作构架的建立。
在大区域合作方面,亚太地区对我国有着特殊的地缘意义,是我国战略选择的重点。一方面,我国要发展双边区域合作关系,如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或双边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突出地区合作组织的功能,着力推动地区的市场开放和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各成员关系的改善和实现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俞新天: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
中国的对外战略必须兼顾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处理好其间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3个问题:第一,是付出与获得的矛盾。中国具有众多邻国,与中国休戚与共。中国的资源能源就人均水平是相当低的,只有通过贸易和经济的合作取得,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安全上,其他国家对中国都有很高的期望,中国必须投入财力物力人力,才能贡献于全人类共同利益。但中国自己也是个发展中国家,只能量力而行,区别对待,突出重点。
第二个问题是原则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原则和利益十分重要,不能偏废。目前特别应当在提倡爱国主义的同时提倡国际主义,使中国人民认识承担国际责任的意义,支持对外战略和政策。这种国际主义的特点是维护和协调各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平等合作,互惠共赢。
第三个问题是大国的安全责任与安全关注的矛盾。一般来说,世界要求大国承担安全责任,但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自身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中国仍将比较多地关注自身的安全。但应加强前瞻性研究,在地区和全球安全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温宪:正确处理与发展中大国的关系
“发展中大国”是一个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2003年10月,美国高盛研究所在其题为《与BRIC共同梦想—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中,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一个新词,此处借助这一概念,将BRIC所代表的四国视为发展中大国。另外,在此也将南非视为发展中大国。
今年,发展中大国内外政策调整步伐加快,发展战略更为明晰、自信,战略利益角逐力度明显增强,发展中大国间关系出现更为积极的调整,基于长远战略利益的重新组合或相互倚重势头强劲。
在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大局中,中国的影响力愈发突出和重要,来自方方面面对中国的牵制、遏制因素亦将增强。除了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牵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关系也具两面性。总体来说,其他发展中大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与中国有共同语言,而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且愿意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以相互借重。积极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努力推动多边平台的构建和加强,进而深化相互间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让不断加强的利益纽带关系形成遏制单边主义横行、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与某些发展中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隐患。对某些发展中大国来说,中国仍被一部分势力视为潜在的主要威胁和竞争对手,始终存在着一种既希望与中国合作,又对中国有所顾虑的心态。在此种心态影响下,某些局部利益冲突的发生会被恶性渲染和激化为影响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事件。对此,我们既应有清醒的认识,又应能够冷静地面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杨洁勉:“长远地”看待美国的全球战略
首先要综合、全面、客观地分析美国的全球战略,应该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共识的全球战略目标就是“美国在世界的唯一领导地位”,小布什的连任和赖斯出任国务卿,预示着布什政府首任的"大国是关键"的新保守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全球战略将得以延续。
我认为,要“长远地”观察和分析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国的战略思考和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分析不能跟着美国4年,乃至两年一轮的政治周期走,中国要争取提出能够激励和推动中国、世界前进的方向性目标,要避免的是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了,而思想方面的影响力却背道而驰。
对未来的中美关系,第一,我们要防止它出现逆向反弹。布什的连任在客观上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继续稳定发展,但中美关系的发展存在有不对称性,中美关系还有脆弱的一面。第二,我们要有近、中、远的地缘战略和地缘政治思考,也要有近期、中期、长期的全面战略思考。中美关系是中国“大周边”关系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仅有地缘政治、战略观点还不够,还要对布什政府、美国国会、各个利益集团、大众媒体等有个总体及阶段性的目标。第三,要对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进行新思考,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
国务院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宪举:正视俄美现状 发展对俄关系
2004年的俄美关系有合作也有斗争。合作是在反恐、防核扩散、维护战略稳定、军备控制、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而争斗主要表现在伊拉克问题、北约东扩、独联体特别是外高加索、中亚和乌克兰。俄美最近在乌克兰总统选举问题上有分歧和矛盾,集中反映了俄美之间的原则性、实质性和战略性的分歧。
俄美关系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美国在中亚的渗透,挤压了中俄的活动空间。在地缘政治上讲,中俄需要相互合作,中俄战略伙伴关系需要继续深化和加强,不能削弱。在中俄关系中,要树立双赢的思想,在要求俄罗斯支持、帮助、配合的同时,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对于存在的问题,如中俄边界问题解决后的管理、赴俄经商及从事劳务的中国人员管理等问题要尽快解决。解决的好,有助于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专家视点:审时度势 知己知人
有时觉得,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和人际社会中的人有某种相通之处。“人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势必要面对和处置其社会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做为个人,固然不免一种自我中心的主体意识,但做为社会人,就必须对自我与他人有一种比较客观的审视,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国家亦然,它必须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对面对的全部国际关系做出客观分析,判明利害得失,确定轻重先后,筹划因应之道。
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生态系统中,人们所看到的是一种价值多元、共识缺乏、力量失衡、秩序失范的状态或形势,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未稍减,中国成功因应了这一趋势,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中国的国家利益外延性增加,与世界局势和国际格局有了更多的相关性。
面对一个变动中的世界,如何准确地审时度势,如何客观地知己知人,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太重要了。
首先,要明于知己,才可能自胜者强。要清楚认识到,做好中国自己的事,这是中国一切对外行为的基础,能改变外部世界的,不是愿望,不是大话,不是情感,而是做事能力。所谓发展,本质上是人的能力发展,而不仅仅是工业制造。要看到,在世界的产业链上,我们沿处在较为低端的层次,在社会组织层面,还有许多有待改革提升之处,在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主体性新文明、新文化和新价值上,我们尚在探索和起步之中。作为几千年来文化没有中断的唯一文明古国,中国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问题在于以开放的心态善加运用。
其次,要善于知人。过去,知人常从军事料敌的角度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天,知人应有更广阔,更具建设性的角度。要更广泛深入地学习了解各国的文化,汲取全人类的文明精华,这不仅是中国文明建设复兴的必需,也是处理好对外关系,化解所谓文明冲突的必须。
面对当今的世界,中国既需要一种稳定的国际秩序,也对改革现有的国际秩序有要求,有人称之为“微妙”处境。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维护”和“变革”的双重需求,没有前者,会长期动荡,没有后者,会陷入停滞。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只能有为有守,平衡而恰当地处理好双重需求,以利自身的发展。
对今天日益自信的中国而言,最需要的是一种力戒浮燥,不务虚名,沉稳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扎实提高软硬国力,才能在应对变幻复杂的国际局势时主动在我。
国际舆论中的中国
一种新的中国外交模式正在北京出现。过去,中国总是在被动地对全球事务做出反应,而今,它发现自己不得不在世界事务中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中国外交政策的革命性阶段已经过去,务实主义占主导地位。中国正奋力争取建立一种新的全球管理体制结构,并对联合国进行改革。——日本《日本时报》
美国和中国结成合作伙伴或者战略同盟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确保该地区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发展。有效的中美合作关系可以有助于促成中日之间的真正和解,治愈朝鲜半岛的创伤,并找到台湾问题的长久解决方案。这样的关系还可能消除东南亚对可能产生的中美对抗所带来的担忧。——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中国的经济规模之大如今已经不容忽视。2000年到2001年的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之后,整个世界没有陷入经济衰退,主要归功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到今年底,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它也是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接受国。当然,中国的繁荣之路并非没有风险,但其未来的前景仍然很美好。因为这是建立在真正的创造财富的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新角色要求加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战略。25年的改革使中国进入了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国的行列,人们有理由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蓬勃发展的趋势将得以延续。中国会从为国内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一种务实的政策过渡到更积极主动的对外政策,变成全球经济军事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俄罗斯《独立报》
在东亚地区,中国在过去几年已经开始--起初略带迟疑——准备扮演分派给它的关键角色。在东亚,各方愈发频繁地有求于作为善意大国的中国,而直到不久前,这个称谓还为美国所独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在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等领域不断尝试变革,这使东亚经济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日益提高。——德国《时代》
人民日报国际周刊供稿,相关报道见2004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