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Pro于12月2日发表了对读者意见进行的归纳报道。针对这篇报道,读者再次发表了很多意见。
讨论的话题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Internet Explorer(IE)与Firefox(以及Mozilla和Netscape)的兼容性问题。读者争论最激烈的两种意见分别是“应当基于W3C标准”和“在一线开发中即使知道是微软独自扩展的功能,但也不得不顺应IE”。
为避免误解顺便提一下,对于IE与Firefox的兼容性,整体来讲读者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只是在JavaSciript与CSS (Cascading Style Sheet)以及table标记部分等操作细节及解释方面存在差异。记者在采访中也曾听到过“在控制游标移动的JavaScript等方面有时会出现不同的操作方式”等对IE与Firefox(Netscape)不兼容进行抱怨,实际上有一些网站确实只能用IE进行浏览。在读者的意见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指出局域网(利用Web技术的公司内部系统)不能使用Firefox。
在读者发表的意见中,很多都表达了“垄断会导致技术发展停滞不前。通过竞争,新的技术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想法。这些意见甚至还出自那些“曾试用过Firefox,但今后仍将继续使用IE”的读者。这些意见似乎可以理解为“总的来说还是欢迎‘健康的竞争’。虽说如此,但现实情况却是...”。
“不依赖特定的浏览器和OS”--日本经产省制定采购指南
日本经济产业省即将出台一项系统采购指南,目的是不依赖特定的Web浏览器和OS。针对这一问题,读者们也是毁誉参半,分别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
顺便提一下,日本经济产业省从2004年11月开始在教育机构进行Linux桌面导入试验,但已经发现有些教育内容不能在Mozilla上正常运行。即便可以要求内容开发商做出修改,但制作工具本身也必须进行同样的修改。
据经产省表示,采购指南已经正式出台,今后由经产省进行的系统采购将按照指南来执行。另外,这一采购标准还将通过东北亚OSS推进论坛在中日韩三国间进行相互交流。
该指南对其他省厅和地方政府、民间企业没有强制约束力。因此不会一下子出现很大变化,但客户为公共机构的系统集成商与制作工具厂商只有按照指南进行开发才可能符合公司的内部标准。
标准不能完全覆盖也是一个大问题
为建立健康的竞争体制,公共机构制订的类似采购指南也许有一定的效力。另外,作为制订依据,像W3C那样的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这些还不够。最关键的因素是用户与网页制作者是否希望看到大量浏览器共存的局面。
也有人认为,IE几近垄断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件好事。如果有多个浏览器的话,无论怎样肯定会出现JavaScript与CSS的解释差异难以用标准完全涵盖的情况,对于好坏暂且不说,IE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对语法错误的HTML也能准确地显示出来。因此,网页制作者需要非常小心,必须要对主要Web浏览器上的显示与操作进行确认。像这样要支持多种浏览器的做法又会牵涉到成本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也许还不得不对功能做出限制。
但做出这样一点儿牺牲换来的价值又会有多大呢?制作一个适用于多数浏览器的网页也许会促使“非主流”使用环境下的用户来登录。创造一个让多种浏览器进行竞争的条件,从长期来看将会促进技术革新,最终形成一个用户可以更方便登录的环境,网页制作者也可以利用更丰富的功能来进行更有表现力的创作。
用户意识形成社会舆论是关键所在
不仅是Web浏览器与OS间的兼容性,Linux平台软件间的兼容性也成为一项课题。源码开放团体OSDL的亚洲执行总裁平野正信认为:“Linux平台软件的标准化将成为2005年的一大焦点”。
目前Linux的内核等几乎都使用同一软件,但各平台软件间却互不兼容。尽管也出现了Linux Standard Base(LSB)这样一个标准,但目前仅限于API等,并非只要符合LSB就能确保应用软件的兼容性。OS的引导系统与登录启动脚本等均未实现标准化。
平台软件间的竞争具有提升Linux质量与服务的一面。但竞争应当是针对质量与服务等增加附加价值的部分,而对于引导系统等涉及平台软件竞争力的部分,为了更方便应用软件厂商和用户,最好是能够统一起来。通过增强兼容性,也可以扩大Linux的整体市场份额。
预计在Linux Standard Base中将对引导系统与登录启动脚本等进行标准化。尽管如此,对厂商来说,提高兼容性实际上未必就有好处。在这方面同样也是如果不是用户要求有更多的选择,也不会促成标准化的出现。
事实上的标准与标准化机构出台的标准都不是万能的。针对IT便利性与技术不断进步的目标,也许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但我还是觉得,要想使这种方式产生效果,用户意识形成社会舆论是必不可少的。
“形成舆论”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假如企业用户或网页制作者希望多种浏览器相互竞争,不妨有意制作可以在多种浏览器上使用的网页或系统,并为此做出切实的努力,那么这就已经与“形成舆论”和“健康的竞争”联系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