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拍风景和建筑物之类场合时,难免要用到大广角。然而,对于消费级DC而言,所谓的大广角其实也就是28mm而已。实际中,就算是28mm的产品也是屈指可数,今天就把他们的参数放到一起来比较一下,便于挑选。 最近出去游玩比较多,对大广角DC的兴趣日益浓厚。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市面上的几款大广角DC。考虑便携性,DSLR暂不考虑。众所周知,拍风景和建筑物之类场合时,难免要用到大广角。然而,对于消费级DC而言,所谓的大广角其实也就是28mm而已。实际中,就算是28mm的产品也是屈指可数,今天就把他们的参数放到一起来比较一下,便于挑选。

5400和5060则只偏重广角,焦段分别为:28-116mm和27-110mm,均是4倍变焦,应付一般场合应该足以。但是二者的光圈都较小,分别是F2.8-4.6和F2.8-4.8,某些场合下长焦端手持估计将会比较困难。
从镜头组上看,A1使用Minolta GT镜头,由13组16枚镜片所构成(最多),此外还包含2片Minolta的AD抗色散镜片。828使用Carl Zeiss T* 镜头,由9组12枚镜片所构成。5400使用ED镜头,由8组9枚镜片所构成。5060的镜头由7组8枚镜片组成。
从微距上看,5400秉承Nikon在微距上的一贯优势,1cm微距;828的微距能力也不错,可达2cm;A1的微距和当初的D7i/Hi一样比较特殊,微距有两段:一段在28mm广角端,对焦距离最近是30cm;另一段在长焦段13cm(好像和D7i相比有进步)。5060的普通微距只有20cm,使用超微距可达3cm。
从变焦控制上看,A1和828均使用了机械变焦环。从扩展性上看,A1口径为49mm,828为58mm,5400为28mm,5060情况不详。总得来看,A1和828的镜头都不错,但是镜头较大较沉,尤其是828(采用了较大的光圈);5400和5060虽然长焦有限,但是好处是减轻了重量,提高了便携性,但是长焦端光圈过小将影响其使用。【成像篇】说道成像,自然离不开CCD。作为CCD制造的老大,sony这次采用的RGB 四层滤色片结构的Super-HAD CCD,大小为2/3"(8.80x6.60 mm),有效象素为8百万,但是样片迟迟未能公开,令人不禁怀疑其效果。最新的样片(不知真假)显示其效果比较一般。对于8百万象素来说,2/3"是否小了一点?

A1采用的是5百万象素CCD,尺寸同样为2/3"(8.80x6.60mm)。但是据说输出照片的分辨率和噪声控制不太好,然而使用raw文件则没有问题,估计还是Minolta软件工程师算法功夫太弱,希望以后能够通过升级fireware来解决这个问题。A1在CCD上的最大特点是前面提到的Anti-Shake技术。
5400和5060都采用的是小尺寸(1.8", 7.18x5.32 mm)的5百万CCD,估计成像质量好不了多少。
从ISO上看,A1和828都是Auto, 100, 200, 400, 800,其中A1的auto只在[100 200]范围内调节,很好的设计,也许其它产品也是这么设计的。5400和5060都没有iso800(可能是CCD尺寸较小的缘故),但是分别多了50和80。
从输出上看,除了5400以外,都支持raw格式输出;828的jpeg压缩好像还是只有2档选择(一般都有3档吧)。
目前5060和828的样片还有正式出来,所以不好比较,但是估计828应该是成像质量最好的,否则sony就太没有面子了。
不过,感觉这个档次机器成像质量差别不会太大,基本上都应该拿出自己手里最棒的东西。我还是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影响图象质量的最大因素不是机器,而是使用者熟悉机器程度和拍摄技巧。而且,会有人整天放大图象去看细节吗?
【对焦篇】
A1和828均有手动对焦环。A1虽然没有辅助对焦灯,但是暗处对焦能力不弱。3D AF、全画面单点FFP AF、相位检测式11点AF三种模式,对焦速度快(据说比D7Hi快50%)且准确。手动对焦有4倍中央放大,非常方便。828采用5点对焦,但是不仅有对焦辅助灯,其激光全息自动对焦可算一绝。
与前两者相比,5400的对焦能力则较弱,对焦速度慢,而且据传韩国生产的第一批货有失焦问题。5400的手动模式下无距离读数,没有辅助对焦灯,暗处对焦能力较差。
总而言之,A1和828的对焦能力都不错,5400则比较差,这基本上也是5400的最大问题。
【快门篇】
A1的快门只能用疯狂来形容,最小快门为1/16000,看来不用额外添加中灰镜了^_^。A1的最长曝光时间为30s,支持b门。
快门比较bt的当属5400,其b门最长10分钟!!!不过拍一张照片需要20分钟(10分钟拍摄,10分钟处理)。5400正常模式下,快门范围为8~1/4000s。
5060的快门范围为:16~1/4000。
828的快门范围与模式有关:在自动模式下为1/8~1/3200s;在P模式下为1~1/3200s;在手动模式下为30~1/2000。
总而言之,正常使用,大家都差不多。某些特殊情况下,A1和5400有优势。【速度篇】A1的整体速度较快,无论是启动、对焦还是浏览照片。A1支持全时对焦,对焦速度只要0.2s,是现今5MP等级的超级消费机中,速度最快的一部。其写盘速度比D7Hi有了很大提高(33%)。A1连拍速度~2.8fps,可拍3张。
828支持7连拍、Multi 连拍(16张)。
5400的启动速度较快,但是写盘速度很慢。连拍速度较快,3fps,最多可拍7张。
5060开机速度稍慢,连拍速度还可:在raw模式下,连拍速度为3fps,可拍10张,在HQ模式下,速度为1.4fps,可拍4 frames。
【视频篇】
视频一向是sony的强项,640x480 30fps无人能敌,有声音,长度仅与卡容量有关,但是仅限于使用MS棒的情况下。

A1的视频能力一般,在640x480下只有4fps且无声音,在320x240 24fps下有声音,而且可以录15分钟,还不错。
5400的视频有声音,帧率15fps,在640x480模式下可录70s;在320x240下可录180s,都不算太长。
5060的视频支持640x480 15fps。
【取景器篇】
A1使用0.43"的EVF(235,000象素),可向上旋转90°,同时,1.8"的LCD(118,000象素)可在-20~90°范围内旋转。另外还有Minolta的老传统:EVF和LCD自动感应切换。
828使用0.44"的EVF(235,000象素)和1.8"的LCD(134,000象素),机身可在-30°~70°范围内旋转,代替LCD旋转,易用性可能略差一点。
5400采用的是类似G2的旋转LCD,1.5"(134,000象素)
5060的使用1.8"的LCD,134,000象素,可180度翻转,旋转自由度有限。
【存储篇】
随着DC象素的不断提高,存储量也越来越大,使得厂商无法坚守自家阵地,不得不使用价格便宜量又足的CF卡。
例如,Sony的ms棒最大容量只有128M,ms pro目前又太贵,所以只好在828上采用双卡模式,同时使用CF卡,但是视频功能在CF卡上无法得到完整体现。
类似的还有5060,同时使用昂贵的xD卡和CF卡,但是CF卡无法使用全景功能,非得逼人买破破的xD卡。A1和5400则继续安心使用CF卡。总而言之,CF卡在高象素DC上暂时一统江湖了。 【电力篇】4款相机都使用锂电池。828使用的仍是那块经典的NP-FM50锂电池(1200mAh, 7.2V),这块电池使得707/717的电力有了不错的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