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我的首份职业是摄影记者,为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新闻照片,我不得不穿梭于世界的每一 个角落。而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我最常用的是莱卡照相机,先是M3和M2,然后是M6,最后用的是M7。在前几年,我已经在个人网站和一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广泛的谈到了旁轴照相机、镜头,附件和旁轴取景方法。此外,我还在“电视杂志”上对旁轴照相机在记实摄影中的用法作了一系列的介绍。
可是在2002年末,我无奈的把自己所有的莱卡M系列照相机和镜头都卖掉了,因为莱卡公司在2002年宣布了一项令我心痛的决定-由于技术问题,莱卡将无法推出全新的M系列数码旁轴照相机。然而,我却不想再用胶卷拍照片了。
因而,我带着深深的遗憾,把莱卡M6、M7, Bessa T,各种名贵的莱卡相机配件通通卖掉了,然后用剩下的钱购买了昂贵的佳能1Ds数码单反相机。
作出上述的决定,后悔是肯定有的。除非我不需要再拍另一筒胶卷、不必躲在暗房里冲晒照片然后把它们扫描到电脑里-数码单反的确让我感受到了从未试过的方便。可是,我十分怀念跟旁轴照相机一起工作的日子。为了找到一件小型、轻便,而且能在街头摄影和纪实摄影中大派用场的摄影利器,我试过了许许多多的数码照相机,可是总没有一台能让我感到称心如意。跟传统莱卡相机的旁轴取景相比,数码相机的EVF取景确是令人讨厌。
然而,最后我还是坚持下去,将小型数码相机和数码单反结合使用,但在取景的时候,我还是喜欢旁轴取景那种独一无二的感觉。
到了2004年,我在Photokina杂志上看到了关于爱普生R-D1的介绍,一台使用莱卡M系列镜头卡口的数码旁轴照相机。这台照相机先是给我惊喜,然后让我好奇,最后使我苦恼……爱普生公司怎么可能成功制造出这台连光学照相机巨头莱卡都宣称无能为力的梦幻级数码旁轴的呢?它只是借用了莱卡的名声,本身却华而不实的吗?它真的会投放到市场上吗?难道它只是一个使人重温旧梦的幻象?我对自己变卖所有莱卡产品的行为感到深深后悔!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面,我的视线从未离开过R-D1,直到我要忙于发表Sean Rein的照相机测评和紧接着的广角镜头研究报告,我才暂时把那台梦幻般的数码旁轴抛诸脑后。虽然R-D1在市场上报出了3000美元的价格,可是所有本地经销商暂时都没有现货供应-对R-D1的渴求只能只好先抑制住了。
到了2005年2月份,新一届的PMA大展开幕,我迫不及待的来到了爱普生的摊位,亲眼看看梦幻般的R-D1。出乎意料,R-D1展区并没有很多人围观,不过这也好,我可以趁机试一试机。我拿起展台上的R-D1,细细的操作、检验它的各项功能……跟它渡过了首个美好的20分钟。
我把R-D1捧在手上看了又看,这确是一台制作严谨、精密的照相机、梦幻般的数码旁轴!拿起R-D1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过去三十年里,莱卡M系列相机带给我的自信。R-D1的光学取景器是面积大而且明亮清晰的,取景范围达到100%,选用的材料和造工都十分出色-虽然还没达到莱卡级的标准。
爱普生的R-D1的确让人兴奋。从PMA的展馆回家后,我立即拨通了爱普生公司的电话,要求他们寄来一台R-D1的样品机用于测试。过了几天,就在一个我准备到佛罗里达洲湿地拍照的下午,R-D1和一枝莱卡35mm f/2.5镜头寄到了我的手上。为了先将R-D1调较好,我把下午到湿地拍摄的工作推到了一边。我用了好几个小时在家里面和社区附近学习用R-D1拍照,直到夜幕降临,我才赶到湿地完成下午就该完成的拍摄任务。老实说,在我用了R-D1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面,我对它的第一感觉是很不错的!
关于R-D1如何与我结缘的背景已经谈的够多了……恐怕读者也开始觉得厌倦。所以,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下我在以后的几周里,用R-D1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后,这机子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工学设计
当我实际拿起R-D1进行拍摄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是很舒适,实在的。用它取景的时候,我基本感觉不到它跟传统旁轴照相机的区别,除非你从小就开始一直使用旁轴取景-对这些特殊的摄影师来说,使用R-D1才会令他们感到不习惯。
不过只要你多花时间了解R-D1,你并不会觉得用它拍照跟用传统的莱卡Bessa甚至M系列有很大的差别。
可是世界是在不停进步的,我不敢断言在当今的数码世界,旁轴取景是否依然为最佳的取景方法。然而,爱普生R-D1数码世界里推行旁轴取景的先驱,这一点使我非常佩服。

Jack Perkins.在Myakka河边,佛罗里达,2005年3月
Epson R-D1,35mm f/2.5 镜头,感光度 200
取景
下面我们先从R-D1最大的卖点-双象旁轴取景器 (split image rangefinder)开始考察。我坚定不移的认为,用旁轴取景拍照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是明亮的,跟用眼睛看到的实物等大。这意味着当你拍摄的时候,你可以同时张开两只眼睛(当然你必须用右眼取景^_^),左眼用来观察实物,右眼观察取景器里面的镜像,这给拍摄带来了很多方便。
可是,对于R-D1来说有一个不小的遗憾。虽然它的取景器看到的镜像跟实物等大(1:1),但取景器只能覆盖35mm至50mm的全部取景范围,当镜头为28mm时,由于R-D1使用的CCD面积照成的倍率关系(传统的莱卡镜头使用在R-D1上的放大倍率为1.5倍),28mm镜头变成了42mm,35mm变成了53mm,50mm变成了75mm……这使R-D1广角的优势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对于我来说,这并非一个小问题,因为我一向坚信旁轴照相机是最好用于近拍,带有广角的照相工具,因此,我常常把35mm的镜头装在我的莱卡M系列照相机上。
这个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呢?要达到一个良好的镜头覆盖范围,你必须用上一枝21mm的镜头(32mm覆盖范围),或一枝25mm的镜头(38mm覆盖范围)。在这些焦段上的确有很不错的镜头,但问题是你需要另外购买一个辅助性的取景器。这种取景器在市场上是可以买到的,但对我来说,它并不适合。旁轴照相机的自动对焦速度本来就比传统的单反照相机慢,如果加上了辅助性的取景器,取景和对焦的速度将会变得更加糟糕,而且慢得让人无法接受。
一些有经验的旁轴玩家可能会质疑-用区域对焦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当在一些光线不足,需要把光圈全开的场景下,我估计这方法帮助不大。操控
爱普生R-D1确实与当今的照相机设计理念背道而驰,我们不得不赞叹于爱普生公司的过人胆识。创新产品的诞生是令人欣慰的,但是这些创新是否真正能够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另外一回事。
我在上文中已经谈到了很多R-D1的好处。下面,我既列举出我喜欢R-D1的理由,又列举出我对它不满的方面-也许这些不满的方面更值得大家注意。
*与传统的莱卡旁轴照相机设计相似,R-D1的感光度设置装置是连在快门速度调节转盘上的,只要把转盘中间的小环轻轻拔起,你就能方便的对感光度进行设置。随着科技进步,当今数码单反的感光度设置是通过按键在屏幕上进行,设置方法简单,而且数值便于观察。相比之下,R-D1的感光度数值刻在转盘里,数字很小,而且被放置在一个陷下去的窗口上,这导致了查看感光度数值变得十分不便。绝大部分用过R-D1的玩家也跟我有相感。
*在R-D1机顶上与传统莱卡相机设计如出一辙的刻度窗是一项很讨人喜欢的设计,这不仅给摄影师们增加了亲切感,而且该设计是实实在在有用的。R-D1的各个调整旋钮设计得很稳健,让旋钮因意外移动的机率减到最低。同样,图像质量和白平衡设置也是简单直观的。这些设计都十分出色!
*相比之下,R-D1的“快门释放扳手”(wind lever)设计就不怎么让我迷恋了。开头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复古设计(像旁轴照相机传统的过片扳手),好让旁轴迷好好回味一下……可是使用了R-D1一个星期后,我不再觉得这个设计可爱了,甚至觉得它令人讨厌,增加我的痛苦。
有些摄影师认为:这个“快门释放扳手”设计是有存在必要的,它可以有效减慢你的拍照速度,减少照片(废片)数量的同时提高照片质量。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它减少的不是废片数量,而是减少了我捕捉到精彩瞬间的概率!就连传统的莱卡旁轴相机玩家都去想方设法的安装快速发条或小型马达,以便能提高拍摄速度,数码世界里的R-D1居然还沿用了这个令人讨厌的设计。在当今的科技水平下,往R-D1里面弄一个微型马达,使快门在拍摄后能迅速复位完全没有难度,然而R-D1选择了让用户自己手动操作。也许对一些彻底拥护旁轴照相机的玩家,这个设计会另他们感到熟悉而且舒服,但很可惜,这对我来说只意味着完全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我对R-D1的电池续航能力并不满意。当我仅仅拍摄了两百张左右的照片后,R-D1的显示屏上居然出现了电量不足的字样!虽然我没做过严格的测试,不能断言它的电池是否如此逊色,不过我宁愿爱普生公司收回R-D1上的“快门释放扳手”设计,甚至即时浏览图像的功能,作为交换条件,请给我配置更长寿命的电池。数码功能
虽然R-D1成功的把现代的数码功能和传统的旁轴照相机巧妙的结合起来,不过它也给我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首先,R-D1不能让我在拍摄的时候即时观察到照片效果。要看到自己刚刚拍摄的照片,你必须等图片被储存到sd卡后,然后按浏览键,耐心的等待是不可少的。
此外,当你在观看照片回放的时候选择了参数显示或直方图显示形式时,R-D1会在每次关机后恢复到出厂设置。因此,当你想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浏览模式时,你不得不在每次开机后进行一系列繁琐的设置。

Clyde Butcher. Big Cypress, 佛罗里达,2005年3月
Epson R-D1 35mm f/2.5 镜头,感光度 800
由于上述的原因,我在使用R-D1的时候很少把它的液晶显示屏翻出来,就像使用传统的胶卷照相机一样,至少对我来说问题不大。不过有时当我想获得照片的最佳曝光时,问题出现了。具体请看上图,这是我为知名摄影师Clyde Butcher拍摄的一张人物照片,拍摄地点是在他家里。拍摄时的光线是昏暗的,从窗口透出来的背光非常强烈, 因而我需要把握正确的曝光范围。
如果我有一台能即时显示直方图的照相机,我能先试拍一张,然后逐步优化曝光,信心十足的拍摄曝光准确的照片-这只是几秒钟以内的事。可是,这样的拍摄方法对R-D1来说是不适用的,所以这张照片的曝光并不能达到最佳水平,为此我不得不进行了很多后期处理工作,才得到合用的照片。图像质量
以下以R-D1在不同感光度设置下的获得的图像描述其图像质量。在感光度为200时(该照相机的最低感光度设置),躁点几乎是不存在的。当感光度为400时,躁点开始出现,但数量还是可以接受的。当感光度调到800后,躁点明显出现,明显影响画质。当感光度调到最高的1600时,情况就更加糟糕了,这时的画质跟佳能的数码单反EOS 20D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不过,我很欣赏R-D1的色彩还原能力。其图像色彩柔和,这跟以前富士Astia胶卷给我的感觉很相似。而且,读者能在网页上部Jack Perkins的肖像照片上可以看到,R-D1在阴暗处拍摄的照片饱和度比较低……可能有些读者并不如此认为,各人口味不同罢了。
软件

R-D1随机附送了能在Mac主机和Pc主机上适用的RAW格式图像处理软件。在Pc上还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图片处理软件和一个Photoshop的插件,而在Mac主机上只提供了一个插件。由于我是Mac用户,所以我只测试了Mac版本的插件。
该插件是够用的,但它还不够全面。举个例子,它没有照片浏览器,还有当你选择输出设置为sRGB或Adobe RGB;8bit或16bit模式时,该插件没提供综合设置。这意味着你每次转换文件时都必须把上述的模式分开设置。尽管如此,有一点我是决不能否认的,这个图像处理软件为R-D1的图像质量提供了很好的保证。最终评价
我有几个很有经验的摄影师朋友已经购买了爱普生R-D1,他们对这台数码旁轴是十分喜爱的。其中有一位对艺术特别执着的摄影师朋友还把自己所有的佳能数码单反和配件通通卖掉,然后买进了外观朴素的R-D1和几枝莱卡镜头-说实话,我十分理解他这种疯狂的行为。
每一个像我们这样执着的摄影师都有自己的风格、需要和偏好。我使用莱卡M系列照相机已经有几十年了,现在爱普生推出的R-D1数码旁轴其实并不适合我。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仔细使用,我发觉R-D1并不能完全把我吸引住。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本来还有机会继续用这台数码旁轴拍摄更多的照片,并且为它配置其他莱卡M系列的镜头。可是到了最后,我还是在几周后向爱普生公司归还的这台样机。作出了这个决定,我并没有任何遗憾。
可能当莱卡公司在一年或两年后真正推出它的M系列数码旁轴时,我心底对旁轴照相机的热情和渴求才会被重新点燃。但是现在,R-D1只能让我望梅止渴,它并不具有能让我跟它成为长期摄影伙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