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鼹鼠读书
工厂方法模式是类的创建模式,又叫做虚拟构造子(Virtual Constructor)模式或多态性工厂(Polymorphic Factory)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的用意是定义一个创建产品对象的工厂接口,将实际创建工作推迟到子类中。这样正好接着简单工厂模式的缺点,从理论上把它解决了。注意:工厂模式有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和抽象工厂模式几种。对于简单工厂模式的缺点,完全可以想到为什么会有这个工厂方法模式了。
平行的等级结构,在一个系统设计中,常常是首先有产品角色,然后有工厂角色。在可以应用工厂方法模式的情形下,一般都会有一个产品的等级结构,由一个(甚至多个)抽象产品和多个具体产品组成。当将工厂方法模式应用到这个系统中去的时候,常采用的一个做法是按照产品的等级结构设计一个同结构的工厂等级 结构。然后由相应的工厂角色创建相应的产品角色。工厂方法并没有限制产品等级结构的层次。一般的书中都以两个层次为例,第一层是抽象产品层,第二层是具体产品层。但在实际应用中,产品常常有更为复杂的层次。
示意性图:
通过示意图不难看出工厂方法模式的概念,再加上下面的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 {
private static Creator creator1, creator2;
private static Product prod1, prod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reator1专门用来生产Product的
creator1 = new ConcreteCreator1();
//prod1是属于哪个具体产品,就看creator1的具体实现方法了
prod1 = creator1.factory();
creator2 = new ConcreteCreator2();
prod2 = creator2.factory();
}
}
好,我们提出和前面相同的问题,前面那个农场使用的是简单工厂模式,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园丁角色,控制所有作物的种植、生长和收获。现在这个农场的规模变大了,而同时发生的是管理更加专业化了。过去的全能人物没有了,每一种作物都有专门的园丁管理,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长。
那么按照上面的实例图,我们可以先断定植物的层次结构,然后根据植物的层次结构得出工厂的层次结构。在工厂类接口的子类是各自完成各自植物的操作。
一个工厂方法模式的实现依赖于工厂角色和产品角色的多态性。在有些情况下,这个模式可以出现退化,其特征就是多态性的丧失。
工厂方法不一定每一次都放回一个新的对象。但是它所返回的对象一定是他自己创建的,而不是一个外部对象里面创建,然后传递到工厂对象中的。
工厂方法返还的应当是抽象类型,而不是具体类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针对产品的多态性。换言之,调用工厂方法的客户端可以针对抽象编程,依赖于一个抽象产品类型,而不是具体产品类型。在特殊情况下,工厂方法仅仅返还一个具体产品类型。这个时候工厂方法模式的功能就退化了,表现为针对产品角色的多态性的丧失,换言之,客户端从工厂方法的静态类型可以得知将要得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对象,而着违背了工厂方法模式的用意。
看看下面的代码,思考一些关于工厂方法模式的问题:
import java.net.*;
import java.io.*;
public class URLConnectionRead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URL yahoo = new URL(“http://www.yahoo.com“);
URLConnection yc = yahoo.openConnection();
BufferedReader in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yc.getInputStream()));
String inputLine;
while((inputLine = in.readLine()) != null) {
System.out.println(inputLine);
}
in.close();
}
}
鼹鼠写于西安
20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