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多人对2006年寄予厚望,希望这是数码相机发生跨越式发展的一年,然而转眼时间过半,各大厂商推出的新品罕有亮点。也许在“更高的像素、更大的液晶屏幕”两项之外,就黔驴技穷了。核心技术相对匮乏的二三线厂商,开始在一些附加功能的叠加上大做文章,相机能听MP3了,能看小电影了,似乎电子书也不在话下。有人以此断言数码相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实际呢?技术发展永无止境,厂商炒冷饭的行为,简单概括就是“非不能也,是不愿矣”。跨越式技术发展是要大投资的,收不回怎么办?现有的技术修修补补还能赚钱,才符合资本家信奉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算来算去,2006年上半年消费数码相机市场的最大亮点,也只有千万像素相机的诞生了。虽说普通专业相机的像素早就超过千万,宽画幅相机已经用上了柯达的3900万像素CCD,不过,在消费类相机小孩指甲大小的CCD上实现千万像素,还是很考验生产厂商的技术实力。
已经上市的和即将上市千万像素DC绝不会少
往事如过眼云烟,21世纪头五年个人电脑微处理器CPU的主频飙升已经使人们对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免疫力,即便如此,在“技术大跃进”的背景下,也没有人敢对明天将会出现的数码相机说三道四,回想2004年,笔者还在向朋友解释,“200万像素就可以满足家用,300万像素是主流,当时的高端不过500万~700万像素。”结果在2005年,600万、700万像素都没能成为主流,消费相机一步跨到了800万像素,甚至在年底传出了千万像素CCD研发成功,06年投放市场的消息。笔者到是很感兴趣,到了2007年,厂商拿什么炒作?难道是1200万像素么?
言归正传,明天的事情说的再多也是惘然,仅仅猜测罢了。在千万像素消费类相机开始陆续投放市场的时候,相信多数读者还是希望立足眼前,更多了解自己买得到的产品。笔者撰写本文,并无意对消费数码相机的高像素化唱反调,逆流而动,只是希望通过勉强还算客观的分析,让大家对千万像素消费相机了解的多一些。在品评产品之前,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常识。千万像素消费DC并不神秘
要揭开千万像素DC的面纱,首先一个谜团就是千万像素的CCD是哪来的?
CCD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电子元器件,目前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商寥寥无几,而大量生产供应数码相机市场的更是屈指可数。份额最大的自然是索尼,其他则被夏普、富士和松下所瓜分。柯达主要精力都在高端CCD上,而三洋、东芝等厂商的产品则不入流,多数供应了低端设备。富士的super CCD 具有独到技术,风格自成一体,每每都有创新,但是闭门造车的后果是难以主导市场技术变迁的主流,目前似乎还停留在900万像素的水平;松下的CCD则主要是自用,2006年的新一代产品也不过700~800万像素,似乎对原生16:9格式CCD更感兴趣,暂时也没有迹象参与像素之争。结果很明显了,只能出自夏普和索尼两家,这方面夏普捷足先登了。
2005年11月,各大IT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消息,“夏普发布了全球最小的千万象素CCD感光器件,这款1/1.7英寸的CCD感光器件型号为RJ21W3BA0ET,有效象素3696x2776,支持25fps的VGA视频拍摄,Sharp计划2006年1月开始将大量生产这款CCD”。不过有意思的是,目前投放市场的几款千万像素DC,CCD参数一栏标示的均为“1/1.8英寸CCD,照片最大分辨率为3648×2736像素”看参数,似乎很像索尼的风格,似乎尺寸还小了一些。然而迄今索尼自己的千万像素DC还没有露面,会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发售CCD,让竞争对手的新品先上市么?困惑,手头资料太有限,就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
花费这么多笔墨介绍千万CCD的由来,就是为了消除千万像素消费DC的神秘感,只要1/1.8英寸的技术规格没有变,理论上当前任何一款采用同品牌1/1.8英寸CCD的数码相机,都可能升级到千万像素,当然,相关的处理芯片得保证能支持更高的分辨率,要保证原有的连拍速度,缓存也要加大。事实证明,目前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几款千万像素家用级别DC,基本上还是在成熟型号的基础上“升级”的,严格说都算不上新品。如果价格定的离谱了,倒不如考虑成熟的800万像素产品。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千万像素,你需要么?千万像素的家用机,你需要么?
1000万像素的家用相机,听起来很不错,特别是一些对数码相机的了解还停留在像素多寡这个阶段的初级消费者,像素当然越高越好。高像素的好处显而易见,理论上可以输出更大的照片,保留更多的细节,使照片变得更清晰。在编辑裁减的时候,也可以留有更多的余地。其实这些在专业相机上都是说的通的,这也是为什么商业摄影早就开始千万像素时代的原因,不过别忘了,本文今天的主角都是3000多元,甚至不到3000元的纯粹家用相机,更多时候将被用来拍拍生活照,记录下“到此一游”,出画册的机会很渺茫。
笔者个人并不赞同唯像素主义,对千万像素消费DC也是谨慎欢迎的态度。现在已经不是够不够用的问题,说到够用,普通17寸CRT显示器的常见分辨率是1024X768,现在开始普及的液晶显示器也不过1280X1024,非专业用户不可能把照片放大到100%观看,保持和显示器同大小,肉眼看图,除非高人,200万和500万恐怕都看不出区别,何况千万。再说输出,曾经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照片元数据中,分辨率一项,尼康相机往往是300DPI,而多数其他产品则是72DPI,由此诞生了尼康相机分辨率高的说法。其实这是误传,DPI是在打印输出时才起作用的一个设置,是“dot per inch”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英寸长度内的点数。多数输出特别是出版物,都要求300DPI的精度,而显示器默认则是72DPI,也就是说,一张照片的像素一定了,DPI设置的越高,打印的照片越小。千万像素DC的分辨率是3648×2736像素,按300DPI设置,大约可以打印12英寸X 9英寸的高精度大幅照片了,相当于15英寸屏幕大小了,如果是180DPI,则是20英寸X 15英寸,相当于25英寸了,而家庭用户普遍冲印的照片都在6到10英寸左右。500万像素够用,800万奢侈,1000万有点多余了。估计用傻瓜机的家庭用户,不会自信到自己拍艺术照的程度,加中那种巨幅照片,多数还是要去专业影楼照的。
千万像素未必需要,但是它带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个常见的,支持者颇多的说法就是:过高的像素密度,CCD内部像素点阵之间的互相电子干扰就大,体现在照片上的问题就是噪点和色斑更难以控制。这种说法没有过硬的依据,更多只是推测,技术在进步,CPU的制成都由0.25微米进步到了0.065微米,而晶体管数量不知道翻了几番,数码相机的CCD,像素密度不断增大也不奇怪,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同等技术条件下,尺寸决定了CCD的档次,像素只是一方面,还要看它的载体。1/1.8英寸的CCD上实现千万像素,的确是个考验,如果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专业相机要使用胶片大小的CCD呢?
此外,随着像素的飙升,单张照片的大小也水涨船高,300万像素的不过1兆多一点,700~800万像素的照片,消费类DC压缩之后,普遍也就4~5兆,然而到了千万像素时代,如果不刻意压缩,最高精度的JPEG输出恐怕要达到8兆左右了,要保证高速连拍的速度和张数不缩水,数码相机的缓存模块也要升级,对于存储卡和处理图片的电脑也都是个压力,好在现在的存储卡和电脑也在升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