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前,一位兄弟因为在2004年拼命的打拼,为其公司立下了不少功劳,公司老总为了表示对他工作的认可,除了包了一个N万元的大红包之外,还送了一本在扉页由老总签名并写下了激励话语的书,书名是《没有任何借口》(《No Excuse》),我想既然是老总送的书,呵呵,而且是与N万元的红包一块打包的话,呵呵,我想肯定有些来头吧。趁着春节在各家亲戚拜年之际,把这本书放在背包里,有时间就拿起来翻一翻。可是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吓了一身冷汗出来,我想,如果按上面的标准算的话,我连一个合格的员工也算不上呀。不过如果从老板的角度来说的话,这本书的确是说到你的心坎里去了,的确。如果做为一个老板,或者是一个管理者,自然希望自己的员工服服贴贴的。但我想,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情况出现的话,国内的企业还有生机吗?呵呵,恰巧,我看到了一篇有关于这本书的讨论:
=======================================================(转)
“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如果他付给你薪水,那么你就应该真诚地、负责地为他干,称赞他、感激他,支持他的立场,和他所代表的机构站在一起。”———引自《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不存在什么英文原版书
《没有任何借口》,署名“(美)费拉尔·凯普著金雨编译”,今年1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到10月份已再版24次,销量超过200万册。一大批国内赫赫有名的企业,批量购买,发给员工人手一册,甚至还要求员工学习以后谈“体会”,写“读后感”。
这本书卖得实在是太红火了,以至于图书市场上很快就搭车跟出了多种版本的《没有任何借口》。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朝华出版社推出《没有任何借口Ⅱ》(完结版);9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则推出了《没有任何借口全集》;10月,机械工业出版社也推出了他们自己的《没有任何借口》(提升版)。
近日,《没有任何借口》“美国企管名著”的假面具被揭穿,其个中原因是市场竞争激烈。据反映,美国既没有《No Excuse》(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标注的英文原名)这本书,也没有“作者简介”中号称“曾任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指挥官,多家著名公司独立董事和职业培训专家”的凯普这个人。
“它是一本‘本版书’,不是‘译著’,所以不需要版权登记号,就像中国人不需要护照入境一样。”机械工业出版社经济与法律分社主任李卫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按李卫东的解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是由一个化名为“凯普”的美国记者在当地收集理念性资料,然后转给国内一位笔名为“金雨”的作者翻译并写作的,所以凯普和金雨都是本书的作者,不存在什么英文原版书。
据了解,该书的作者金雨,是北京一家策划公司的自由撰稿人,原名董浩佳。
《没有任何借口》的封底上引用了《美国商业年鉴》、《哈佛商业评论》和《纽约时报书评》的评语。其中《纽约时报》的评语是:“《没有任何借口》被誉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它应当像员工手册一样,分发给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李卫东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这条评语,是出版社出于商业包装的考虑自己加进去的。
不过,机械工业出版社否认《没有任何借口》是所谓“伪书”,而强调其是合法出版物。11月12日上午,该社已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递交了一份相关的说明材料。
“每一个字都说到了老板的心坎儿里”
仅仅因为它号称是美国人写的“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就能如此畅销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在现今的经管类图书市场上,认真地翻译、介绍西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制度的书籍并不少见,但它们都远不如《没有任何借口》让中国老板们喜欢,所以也就远不如《没有任何借口》畅销。
李卫东向记者介绍了经管类图书的出版结构和流程。一般的经管类图书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面向大中专院校的经管教材,一类是面向管理和营销人员的经管技术类书籍,一类就是《没有任何借口》这样的着眼于员工职业素质的大众畅销书。大众畅销书一般都要依靠团体购买,所以出版社很注重和企业管理层的联动。“我们走访了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管理层,询问他们在员工培训中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什么形式的东西是员工容易接受的。这些管理者普遍表示,在战略决策和系统执行这两个管理环节中,后者是他们最为头疼的问题。”李卫东说,“那时国外已经出现了用军队的行为准则来管理企业的理念,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在推行,比如××(国内某著名IT企业集团)。我们就想搜集一些资料,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在国内明确地提出这么一种管理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没有任何借口’。”
请看《没有任何借口》是怎样给企业员工们上课的:“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如果他付给你薪水,那么你就应该真诚地、负责地为他干,称赞他、感激他,支持他的立场,和他所代表的机构站在一起。”“也许你的上司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不能理解你的真诚,不珍惜你的忠心,那么也不要因此而产生抵触情绪,将自己与公司和老板对立起来。”“不要感慨自己的付出与受到的肯定和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不要老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理想的工资,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这样的情绪是产生借口的温床。”“我们需要的是具备这种精神的人:他们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
有人评论说,这些话,简直每一个字都说到了老板的心坎儿里!而且,这些“很中国”的话竟然还是从一位叫凯普的“美国著名企业咨询专家”的口中说出来的!这样的书怎么会不畅销!
据机械工业出版社有关人士和作者本人介绍,《没有任何借口》问世以后,他们向书店和企业送出了一万本,结果大受欢迎。有两家大银行的管理者给员工人手一册,作为学习读本。某大集团董事长指出:“全心全意做你应做之事,没有任何借口,是企业强化员工执行力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某中央直属企业的总经理提出:“培育执行文化是集团公司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文化的最高境界。”他要求全公司“上下都要形成‘没有任何借口’的工作习惯”。北京某通信公司董事长告诉他的职工:“如果你是一名想成为白领的蓝领,这本书是一部宝贵的教材;如果你是一名想成为金领的白领,那么这本书是一部必读的手册。想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的,但是如何能得到这种尊敬?《没有任何借口》告诉了我们全部计划。”
这本书的作者金雨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也听到过关于这本书“太绝对化”、“带有奴性色彩”、“为老板服务”等意见,但是客观上这本书确实对很多企业的普通员工提高执行力有促进作用,它所强调的自我激励是它畅销的原因。
就在《没有任何借口》的真面目被揭开前夕,它的一本“姊妹书”《决不拖延———世界知名企业通行的员工行为规则》又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向市场。该书据称是由一位“曾为艾克森石油公司经济运行观察员,《华盛顿邮报》、《芝加哥先驱论坛报》撰稿人”的中国牛人撰写的“最优秀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稍后,和《没有任何借口》一样由“金雨编译”、由金雨所在的北京那家策划公司策划出来的一本“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圣经”———《敬业的激情》在中国商业出版社付梓。它们能否再现《没有任何借口》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欺骗吗?至于管理者为何钟情于这本伪书,无非是为了奴化员工,这跟封建时代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来加强统治没什么区别。现代化的企业不应该用封建主义那一套,员工应该是朝气蓬勃的,而不是对上级一味的唯唯诺诺,就像中国足球需要有个性的球员一样,中国的企业也需要有个性的员工,有创造性的员工,对公司能提出积极意见的员工,对上级敢于直谏的员工,员工不能变成死沉沉的机器,这本书抓住了中国管理者的心理,亦即土皇帝观念,取的了巨大的成功,作者和出版商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本在宣传上极尽无耻欺骗的书对我们的企业以及员工长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唾弃书商卑劣的欺骗行为,更唾弃这本伪书的伪经!
————————引自网友的评论
我今年5月在和客户聊天的时候,他们向我说起过这本书,他们的确很推崇。后来我也拜读了一下,没什么新鲜东西,奴性色彩的确非常严重,带有严重的误导性:在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流程、岗位描述、考核与激励方式不科学的前提下,却要求员工没有任何思想地去无条件服从与执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理性的管理方式吗?在法制社会中,员工是自由的人,不是奴隶,他们有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与选择,也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诉求。试图使员工唯命是从,从而造就一批批机器人或者奴隶,也从而打造一个高度纪律性的组织,这只是很幼稚的妄念;只是从下属、员工那里找企业不能更好发展的原因,而逃避自身的责任,是很无耻的。后一种评判更好地说明了这本书为什么受到许多企业决策者的青睐,因为有助于掩盖他们自身的无能、低能。
员工的确应该尽职敬业,这毋庸置疑,但这只是企业成功运作的诸多要素中的一个子要素,而且是后果意义上的子要素,不是第一性的子要素,它需要动力,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内涵来保证员工尽职敬业?完善科学的管理、健康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才是确保员工尽职敬业的根源。把真理的一种非第一性的子要素无限的放大,就变成了一种荒谬。
看到今天的帖子,也打消了以前的疑惑:为什么这样水平的书,也会受到纽约时报书评、哈佛商业评论的较高评价?原来是出版商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该出版社作为一个创造知识产权的商业机构,实际上在侵犯着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的产权与名誉,不是作为盗版者,而是作为造假者。那么也可以进入深刻的思考,今天的图书市场或者其他市场领域,这种伪造的国际质量认证,其真实性和可信性,能有多大呢?中国的消费者,真是可怜又可悲,经常被欺骗,被愚弄!用用假的电器、服饰,倒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后果,如果应用了伪造的知识,后果令人不寒而栗!
====================================
原以为2005年的新春之际,可以有时间去好好的读一本书,学习一些知识。但是,谁知道,竟然让我领教了,原来知识也是有伪造的,而且是目前最红火的热门,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迎合了相当一大部分做管理的人的心理的了,红火也是难免了,毕竟这些人手里掌握的资源是最多的了。看来以后学习知识也要看清楚了,是否会有真伪之分呀。
不过话也说回来了,虽然这本书有一些过火之处,但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的,只不过是根据各人的需要,自行取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