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保护出现奇特现象 鳄满为患VS濒临灭绝 □本报记者徐楠 今年夏天,丁由中和吴巍在红星水库边的老张家里住了6天。他俩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扬子鳄放归试验项目课题组成员。而老张,已经当了20年的“护鳄员”。 9月10日晚8时许,丁由中和吴巍从水库边登上小船。水面上,只亮着丁由中头戴的一盏夜灯。他趴在船头,仔细寻找着扬子鳄的踪迹,不时压低声音回头示意:“往大坝那边划。” 红星水库距安徽省宣城市郊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30公里,是国家扬子鳄保护区划定的13个保护点之一,被认为有七八条野生扬子鳄。 船上只观测到两条扬子鳄。北侧一条在船离得很近时才缓缓沉入水中,而南侧的一条,刚刚观察到双眼的反光点,就一下子不见了。丁由中对吴巍说:“我觉得前面那条多半是咱们放归的,一点也不怕人;后面那个是野生的,你看它多机敏。” 饲养池里“鳄满为患” 去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人工养殖扬子鳄向野生环境的实验性放归,就在红星水库进行。两雌一雄三条扬子鳄,成了回归野外的第一批使者。 从2001年开始,人工养殖扬子鳄的放野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这意味着: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已由保证一定数量的个体存活,过渡到野生种群的恢复。 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是国家林业局下属的中国扬子鳄保护区管理机构。1979年中心开始筹建时,有人说扬子鳄已经绝迹了。 在今天的地球上,很难找到比扬子鳄生存渊源更长久的物种了。它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而且是世界上惟一的冬眠鳄种,存活了两亿多年,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地质、气候和生物灾难,这比什么都更能证明它作为生命的意义,它所携带的生物基因,对人类有极为珍贵的研究价值。 为保护扬子鳄这一珍稀物种,安徽省林业厅于1979年在宣城设立扬子鳄养殖场,1983年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扬子鳄研究中心,而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成立了扬子鳄国家保护区,同年两个机构合为一体。 1983年,研究中心攻克了扬子鳄人工养殖的技术难关。副主任王朝林说:“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可以宣布:扬子鳄在中国永远不会灭绝!” 今天的繁殖研究中心有着“中国鳄鱼湖”的名号,并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种源基地。方型的水泥养殖池一个挨着一个,水面上,扬子鳄密密匝匝。天气好的时候,它们纷纷爬上池边的水泥平台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每当有人在池边蹲下,上百条扬子鳄忙不迭地躲回水中,相互蹬踏着,伴着此起彼伏的“扑通”声,激起一片水花。 池边有小鸡小鸭向游人出售。一旦有人驻足,就能看到一条条波纹聚拢过来———露在水面上的鳄头顶着绿藻,缓缓游向岸边。它们习惯等着要吃的了。 池边不远处用隔离墙隔开的水域,是专供优良个体繁殖的地方。每年的繁殖数量约为1000余条。 然而,后代的畸形率正不断上升。原因在于:人工繁育的条件下不能实现自然选择,同出一处的种源不能形成不同的遗传特性。如此大量的“近亲繁殖”,十几二十年尚可,再往下,物种必然退化。 而一种生命被豢养起来,是不亚于灭绝的生存危机。经历过自然选择、经历过遗传特性筛选的野生扬子鳄,其承载的生态学意义,是人工养殖个体无法企及的。 野生扬子鳄几近灭绝 然而,当繁殖中心的扬子鳄日渐兴盛时,野外的扬子鳄却正以每年4%-6%的速度递减,持续滑向灭绝的边缘。1985年,中外联合专家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拉网式调查,认为野生扬子鳄的数量约在500条左右。但2003年一次的调查显示,野生数量已下降到不足120条,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濒危的鳄类。 如果说野外大熊猫减少,主要是受其自身繁殖能力退化、竹子开花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那么,生命力旺盛的野生扬子鳄锐减,则大多是人犯下的错。“人鳄相争”的残酷现实,早已注定了扬子鳄的生存危机。 扬子鳄属肉食性动物,喜在圩堤上挖穴打洞,长而粗的尾巴会扫倒成片的稻谷。于是在其主要分布区,农人视其为有害动物,曾“见鳄杀鳄,见洞堵洞,见巢毁巢,见蛋砸蛋”。“全身都是宝”,也使它厄运连连。上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灭钉螺、“送瘟神”的时候,以螺壳类为食的扬子鳄“食物中毒”,又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 扬子鳄曾有三种典型的栖息环境:江河水域,平原湿地,以及丘陵中的池沼地带。随着整个江南地区人口密度的迅速增长,江河流域的丰沃之地被开垦出来,原有的湿地也被改造成农田,于是目前存活的野生个体,基本都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丘陵池沼。 如何战胜“濒临灭绝”对扬子鳄的野生种群恢复工作而言,需要避免一场新的“人祸”,那就是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 作为科研单位,课题组在与地方乡镇尝试洽谈土地、水域产权或承包权问题时很困难。 王朝林说:“保护区面积433平方公里,实际上扬子鳄生存的区域仅有41公顷。现有的扬子鳄主要栖息在面积很小的池塘,保护区划定的13个保护点相互间高度隔离,绝大多数位于村庄附近,四周为农田所包围。” 保护区没有土地使用权,13个保护点的土地、水塘,均属当地村集体所有。红星水库边一块两三亩的土地在中心的要求下被恢复成湿地,王朝林说,为此研究中心每年须补偿承包此处的农户。而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这该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 保护野生扬子鳄所具有的稀有基因,究竟是谁的利益?似乎越是所有人的利益,越没有人能够担当。 “保护的主要困难,是缺少栖息地。”王朝林说,辟出专门的区域恢复湿地,是目前惟一的可行之道。 而在寸土寸金的长江中下游,在巨大的人口和粮食生产压力下,这一点谈何容易。“在安徽、浙江、江苏这些地方,哪还找得到能保存天然湿地的地方?哪里不是成片的农田、成片的开发?” 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编制了中国扬子鳄保护行动草案,准备投巨资在皖、浙、苏三省的适宜地区加强栖息地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