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兀鹫的体长为120 一140 厘米,体重8000—12000 克左右,是我国体形最大的一种猛禽。身体各部位的颜色也比较独特,头部和颈部裸露,仅稀疏的被有少数污黄色或白色像头发一样的绒羽,颈基部长的羽簇呈披针形,颜色为淡皮黄色或黄褐色,上体和翅上覆羽淡黄褐色,所以也被称为“黄兀鹫”。飞羽为黑色,下体淡白色或淡皮黄褐色,飞翔时淡色的下体和黑色的翅膀形成鲜明的对照。虹膜暗黄色,乳黄色或淡褐色,嘴角绿色或暗黄色,蜡膜淡褐色或绿褐色,脚和趾绿灰色或白色。
高山兀鹫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北部等喜马拉雅山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在各地均为留鸟。
高山兀鹫栖息于高山和高原地区,常在高山森林上部苔原森林地带、高原草地、荒漠和岩石地带活动,或是在高空翱翔,或是成群地栖息在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出现在雪线以上的空中,繁殖期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至6000米的山地,冬季有时也下到山脚地带活动。不善于鸣叫,叫声为“嘶,嘶”或“哼,哼”的喉音。主要以腐肉和尸体为食,一般不攻击活的动物。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敏锐,常在高空翱翔盘旋寻找地面上的尸体,也常通过嗅觉闻到腐肉的气味而向尸体集中,有时为了争抢食物而相互攻击。在食物贫乏和极其饥饿的情况下,有时也吃蛙、蜥蜴、鸟类、小型兽类和大的甲虫和蝗虫。由于较少捕食活的动物,它的脚爪大多退化,只能起到支持身体和撕裂身体的作用,但可以更为方便地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动。为了从一些很大、很结实的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的尸体上去拖出沉重的内脏,将肌肉一块块地撕下来吃掉,使它的嘴变得异常强大。另外,由于取食尸体的需要,它的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变成了短短的绒羽,或者干脆裸露无羽,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将头部伸进动物死尸的腹腔之内,而不会污染羽毛和造成阻碍。颈部的基部生长的一圈较长的羽毛则构成领襟,象人用餐时使用的的餐巾一样,起到防止弄污身上羽毛的作用。由于体形较大,翅膀大分宽阔,非常适合于在长时间、远距离的翱翔飞行中节省体力,对于寻找难以得到的动物尸体十分有利。为了争抢食物,它总是伸直头部,张开翅膀,将肩部的羽毛竖立起来,不停地向前跳动着,作着恐吓的动作。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广人稀,当地的藏族同胞就采用了一种很特殊的埋葬尸体的方式—天葬,这也是世界上最为奇特的埋葬方式之一。据说天葬是受释迦牟尼传记中“舍身饲虎”的精神影响,因为自公元4 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就逐渐盛行起来,不但全民都信仰佛教,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天葬就是其中之一,形成于公元7 世纪以后。天葬有专门的场地,多半是一块巨大而平坦的石头,死者也由专门的天葬师进行处理。首先将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使其呈坐姿,用白色的藏被包裹。由专门的背尸人背到天葬场后,用绳子固定在石头做成的天葬台上,然后再用利刀,以“刨丁解牛”的方式将尸体从背部开始剥皮、切块,将皮肉、内脏和骨骼分放为三堆,用白布盖好,骨骼还要用石头砸碎,拌上糌粑,然后点燃一堆堆洒有酥油的篝火。随着伴有酥油的气味的“桑烟”向四处飘散,就会将大批的高山兀骛吸引过来,从天而降,直扑过来。但饲喂时要先给内脏,其次是骨头,最后给肌肉部分。高山兀鹫你争我夺,不到半小时就把尸体吃个精光。藏族同胞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死者随着高山兀鹫飞到蓝天之上,不仅包含有佛教中的飞升之意,也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施舍,因此直至今天仍在进行,但只有社会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的才能享受这种特殊的送葬方式。
繁殖期为2 —5 月份。通常营巢于高原上的悬崖岩壁的凹处,据说它非常喜欢用细长如剑的藏羚角来筑巢,有时收集的数目多达100 枚以上。每窝通常产卵1 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绿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偶尔被有褐色斑点。每对常单独繁殖,有时也见4 —5 对在一起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