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界中,人眼可算最高级了。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距离。可是,人眼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能观看的角度,也就是视角,太小;上下左右能看到的范围,也就是视场,很小。如果以看得见的标准来计算,人眼的视角约为150 度;但是按看得清楚的标准,视角就只有5 度左右了。正因为这样,人为了扩大视野范围,就得骨碌碌地转动眼球,左右顾盼,有时还得转动一下头部。
在这方面,鱼眼就得天独厚了。在所有的动物中,它们眼睛的视角最大,有的大到160 度~170 度,甚至还有更大的。人们模仿鱼眼制成一种视角为180 度的超广角镜。使用这种镜头拍照,能使整个空间的物像,一下子都“尽收眼底”,投射到小小的一张底片上。这时的图像就像鱼眼看到的那样,变成了圆形。
海豹在水中洞察目标的本领是很大的。它在清澈的水中虽谈不上明察秋毫,但也能。眼就认出只有5 克重的小鱼。即便在比较混浊的水中或幽暗的水下,海豹也能看到极小的鱼类。到了陆地上,这种动物同样也能准确无误地发现敌害。这是因为在海豹的捕食、定向和其他活动中,眼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的海中和陆上生活,使它的眼睛发生了适应环境的变异。海豹的眼睛大而有神,晶状体很大,近似球形,便于接收大量的光线。海豹眼睛的外层有透明的瞬膜,既能保护眼睛,又可提高视力。它的视网膜还有招皱,使眼球的容积能随水压变化而改变,有利于在深水中看清其他动物的行踪。此外,海豹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很多,使它在陆地上也有较好的视力。
不过,与陆地上的高等动物相比,海豹的陆上视力毕竟要差一些。因而有人说,海豹的眼睛在水中是“正视眼”,而在陆上是“近视眼”。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海豹在陆地上的活动主要是休息或产仔,对视力的要求不是太高;而在水里就不一样了,寻觅和追捕鱼类,对视力的要求很高。因而,它的眼睛结构主要是适应水中的活动。
青蛙是捕捉昆虫的能手,它的眼睛十分奇特:对运动的物体几乎能“明察秋毫”,然而对静止不动的东西,它却“视而不见”。苍蝇即使与青蛙并排站着,也不会引起青蛙的注意。但只要苍蝇一动弹,马上就会成为青蛙的口中之物。
猫和兔子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动物。生物学家发现,这两种动物的眼睛在视觉上有较大的差异:猫眼对从视野中心向边缘移动的物体特别敏感,而兔眼却对从视野边缘向中心移动的物体十分敏感。如何解释这一有趣的现象呢?
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与生存环境进行分析,猫主要以捕鼠为生。对于它来说,重要的是不能让已发现的食物溜掉,否则就只能饿肚子。为此,猫特别注意从视野中心向边缘移动的物体。猫眼的特征是由猫追踪老鼠的本能决定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而兔子是草食性动物,食物是不会溜掉的。对于这种弱小的动物来说,抵御猛兽的袭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它时刻关注着进人视野的物体,一旦发现敌情,赶快溜之大吉。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人们为什么如此惧怕毒蛇呢?这不光是因为它动作神速,还由于它感觉灵敏,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发现目标,发起攻击。那么蛇的一双眼睛就特别好吗?不是,它的视力并不是特别好,只是它另有一种能看见热线(也就是红外线)的“眼睛”,这就是热定位器。这种热定位器就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叫做颊窝的地方,人们又将它称为“第三眼”。因为每一个动物都会发出热线,因而依靠这“第三眼”,蛇就能寻找和辨别活的目标了。而人对于这种热线,却是“视而不见”的。
对热线最敏感的,莫过于热带地区的响尾蛇了。即使1 /1 000 摄氏度的温度变化,也会使它的神经变得兴奋起来,并能够在夜幕笼罩下清楚地知道,别的动物究竟在何处。正因为响尾蛇具备了热定位器,所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也能百发百中地捕获猎物。
蛇能看见热线,许多昆虫的眼睛则有另外一个功能,它们能清楚地看见紫外线。在农村夜间的田野上,人们常可看到“黑光灯”在诱杀害虫,这种灯能发出紫外线,吸引害虫前来“自投罗网”。但是,人眼是看不见紫外线的,正因为这一点,对紫外线以及昆虫“紫外眼”的研究在军事上显示出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