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Wicket 的新认识

王朝java/jsp·作者佚名  2006-0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去年年底从 TSS 翻译的《Wicket:我们需要不同的表现层框架吗?》在今天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当初我是抱着很随意的态度翻译此文。各位也别冤我,表现层的框架实在是太多了,让人无从下手,无法确定到底哪个框架更具优秀,害怕顾此失彼。

通过今天的交流,我发现 TSS 的确没有说错,Wicket 结合了 Tapestry 与 Echo 的所有优点!Wicket 能够屏蔽 C/S 与 B/S 架构的区别,Wicket 模拟了 C/S 结构,也就是说不用考虑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比如在用 JavaScript 和 XMLHttp 写复杂页面逻辑的时候,脑子里始终在考虑这是 Client(浏览器),请求被提交到 Server,想着:“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需要做很多像避免刷新页面这样额外的工作。而在使用 Wicket 的时候,完全可以认为是在使用 Swing 进行开发,或者是 VB,这样的话,脑海里不会存在所谓的 Client(浏览器)与 Server 的概念。于是,客户端的数据与服务端的数据就可以不加分别(实际上是 Wicket 帮你做了很多工作,仅此而已)。

更令人兴奋的是 Wicket 支持不同的客户端,比如 HTML、Flash/Flex、Swing。就是说,忽然有一天要把之前做的系统的 UI 层更换成 Flex,这该怎么办?按照现有的手段,我认为很棘手(至少不会很轻松吧),在 Wicket 中,这一切仅仅通过简单配置就可以实现这种切换,你觉得是不是很美妙?

网友 Alex Chew 指出,选择框架的时候需要考虑:

1、支持不同的客户端,比如HTML,Flash/Flex,Swing。

2、支持软件过程,能够合理的进行工作分割。

3、容易维护,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如 MDA 进行代码生成。

Wicket 都能很好的满足以上条件。行了,就说到这里吧。

最后,感谢 Alex Chew!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