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傍晚,在一望无际的草甸上和稠密的森林中,常常无声地飞舞着一团团小黑虫。数量之多,使人从远处看去犹如烟雾上升。不论人、畜,只要置身于它们活动的地区,身上都会出现斑斑点点,浑身奇痒,这就是有名的吸血昆虫——蠓类,俗名也叫小咬、墨蚊、糠蚊等。
个体小危害大是蠓为害人类的一大特点。例如,1969年夏未,我国北方某地山区一重大的工程基地正在紧张的施工,某日忽然有大批工人纷纷病倒,症状主要是皮肤红肿溃疡,由淋巴到腕部起红线,甚至有阴囊肿大、难于行走等症状,接连几日患者日益增多,工程进度大受影响,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注意。经调查,是蠓引起的。原来,在这里蠓类数量并不多,但由于人们在这里聚居后,不注意环境卫生,随处倾倒富有有机物的污水和随处大小便,给蠓类孳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时值夏季,温、湿度也极适合,蠓类便大量发生了。
蠓类个体小,身长仅有2-5毫米左右,飞翔缓慢而无声,在我国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在东北林区、草原中数量尤其多。
吸血蠓的种类在全世界已知有一千多种,我国已知也已有约150种。它们虽然体小而不善飞但吸血凶恶。由于其孳生数量大,常成群叮咬,又且无声使你防不胜防,叮咬以后又决不撒嘴,直至吸满肚子,才畅然飞去。由于其叮咬时分泌的酸性液体极有刺激性,对某些反应过敏的人来说更是奇痒难熬,妇女和儿童以及非本地居民尤其反应更强烈,往往由于搔破皮肤引起感染,形成溃疡、红肿,行动都十分不便。蠓还能传播很多人、畜疾病。我国早在1957年就首次从一种叫台湾拉蠓的体上分离出了乙型脑炎的病毒,以后其他地区和国家也陆续有这方面的报道。据统计蠓还能传播下列疾病:鸡痘、马癣、牛流行热、非洲马瘟、牛出血热、禽类疟虫病、丝虫病、马脑炎、兰舌病、卡他性绵羊热、土拉伦斯病及引起马、牛的早产、死产、怪胎等。
掌握着现代科学的人类,对这小小的蠓类却显得束手无策。喷洒高效药剂毒杀它们吗?它们在小坑、水洼等静水中,以及富有有机质的潮湿土壤中都可滋生,茫茫的大草原、连绵的大森林都是它们的家,试问你从何处喷洒药剂?又需要多大量的农药?只恐怕施药后首先给人类本身带来灾难。
一只雌蠓一生可产卵2-4次,一次一只虫就可产50-150粒卵,在一个地区每年蠓可发生1-4代。蠓类样子长得有一点象蚊子,但个子小的多,腿也短,飞起来也不会象蚊子那样威武的鸣叫。很多种类翅膀上斑斑点点布有一些不同花纹的小黑点,以表示它们属于不同的门户。它们也有一个针状的尖嘴,但也比蚊虫的短。只有一点和蚊虫一样,那就是只有雌虫才吸血,吸血完全是为了发育、生殖的需要。不吸血,卵就不能成熟,为此它们才对人、畜展开了强大的攻击。
为了对付蠓类的袭击,多年来人们想了很多方法,但总起来看都是以防为主。过去人们用点燃的草木熏烟来驱赶它们,今天人们以涂抹防蚊蠓的各种驱避剂来使它们不敢近身。防蚊帽和蚊帐虽然可有效地防止蚊虫的叮咬,却不能阻挡身体更小的蠓类的自由出入,想利用这种办法防蠓,只有将纱孔直径减到0.75毫米以下时方才有效,这么密的纱,通风性能显然极差,往往也不受暑热中人们的欢迎。从理论上讲,人们可以处理蠓类孳生地着手来防治它们,但蠓类王国的孳生地之广阔是不允许人们从整个地区去下手的,因此只好把范围局限到有人类活动的居住区周围。在这里将污水,污泥处理干净,人、畜粪便妥善处理,不使蠓类有生儿育女的场所,同时清除杂草等蠓类栖息的场所,便它们无处藏身。从长远角度考虑,要结合扩展耕地、改良土壤等治理它们。蠓类大发生多在荒地较多的地方,所以开发荒地是破坏它们孳生的一个方法。另外我们还发现,蠓体虽小,但还有更小的生物寄生在它们体内,如一种叫铁线虫和小袋纤毛虫的小动物就可破坏它们卵巢的发育,造成雌蠓不育。如果人们能有效地利用这种生物来防治蠓也会收到效果,在现代科学的生物防治中也可考虑用化学方法、辐射手段和杂交技术处理蠓的雄虫,使其虽有交配能力但不能产生有生命力的后代来使雌蠓连产死胎而造成蠓类本身的自然灭亡。
总而言之,蠓类本身虽小而弱,但其分布广泛,个体数量大,常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烦恼和损失,要想有效地防治它们也仍旧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