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代有两个奴隶,一个叫阿大,一个叫阿三。由于某些原因,他们不得不给别人打工。其中阿三,做事老实又从来不埋怨,还积极努力的通过了奴隶资格5级认证,深得奴隶主的欢心,阿大就不行了,总是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要当庄园主,不安于现状,徇私着独立的发展。终于有一天,奴隶主放出一条狗,对着阿大叫嚣,“你跟阿三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啊!”
呜呼!中国人重来都不缺乏想当奴隶的人,可是中国再也不能像千百年来一样的,去当奴隶了,我们担当不起,我们必须独立进取。
我自知没有资格来评论孙伟院长,可是当我在最新的程序员杂志中,看到下面的文字“印度‘仆人’是有名的,文化的底蕴使他们甘做一辈子的‘仆人’......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规模化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大学生... ...”。你北航想办软件学院,想赚钱,跟我没关系,可是你为了宣扬软件学院,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去向“仆人”的角色发展,你觉得你真正的对的起中国的软件产业吗?
从几何起,国内的舆论就开始批评中国的软件行业,开始批评中国的大学生,什么浮躁,个人英雄主义,什么不按规范流程去工作。我曾经也是这种思潮的忠实信徒,可是岁月流逝,转眼时间已经到了2005年,回首望去,这种思潮之下,我们的软件业到底发展成了什么样子?一座又一座民族软件的大旗倒下了,除了资本运作和炒作,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软件产品。外包确火了,日本,美国,德国......八国列强们又来了,这次他们不是瞄准了我们的丰富的国土和资源,而是我们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当然容不得中国在软件行业里崛起,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于是他们带来了印度模式,带来了CMMI,于是乎,软件行业,跟着制造业,汽车业之后,再度沦为了世界工厂,一个本来可以成为狼的机会,就这样变成了小绵羊。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就要放弃规范的开发过程,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可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们缺乏的并不是兵,而是将。你说我们的大学生,都不安于现状,想做项目经理;你说我们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可是,拿破仑不是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类推而来,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拿破仑在鼓励他手下的兵造反和个人单干?没有带不了的兵,只有当不好的统帅。当一个公司里面人心涣散,软件质量低下的时候,你是不是不能简单地去埋怨开发人员 ,而应该真正的去检讨一下公司的管理层。是不是他们定下了不合适的线表,或是没有人尽其用,是不是他们没有给他们的员工一个光明的发展空间?
而软件行业本身,其推动力恰恰就来自于创新和“对常规的违反”。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我相信孙教授也明白,长期的去做外包,根本就是畸形的发展。没有不想当将军的激情,没有“违反常规”的想法,而只是像驴拉磨子一样,最终却在原地踏步的话,未来一定会被淘汰。道理很简单,不过我还是要重复的说一遍,免得我们的孙教授说我说话没有根据:当我们的国家高速发展,经济水平上升之后,其必然结果就是消费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当中国丧失了廉价人力资源这一个优势的时候,如果那时的企业还仅仅是个制造工厂的时候,必然就会被周边有着更廉价人力资源的国家的企业所取代。
中国和印度,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连邓爷爷都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倒敢问孙教授,为什么您就这么想照搬印度特色到中国来。下面我就说说中国为什么不能像印度那样。
一,中国不能再做“仆人”,即使被列强奴役过,在战争的洗礼中度过了很多年,中国人也从来没有屈服的想去做奴隶(少数人除外),这正是我们孙学者所说的文化底蕴不同。
二,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中国,随着国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超过世界工厂的境界。
三,中国自古就不乏具有开拓和创造精神的人才。智力资源是我们所为之骄傲的。软件行业本身发展就没有太长的时间,正是我们追赶世界,在产业上与世界同步最好的切入点,如果急于成为“软件工厂”,而放弃了“软件研究院”,那么未来,还有多少产品是designed in China 的?!
中国可以不向印度学习,因为
一,中国本身就有潜在的IT应用市场。不像印度。中国的产业比较丰富,产业链比较完整,本身就有很多行业正在成为,或即将成为IT行业的客户。而印度不一样,印度国内的IT应用水平低,IT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倒只能做外包。
二,中国IT业的本土优势,使得他们才是中国企业最好的合作伙伴。为什么一定要log上微软或是IBM的标签呢?其实只有中国本土IT也才最了解中国本土的商业。也许我们缺乏的只是更好的市场手段和服务精神。
三,中国有极优秀的大学,唉~~~~只要别向北航那样急着办软件学院,而多办点软件科学院就好了。
当然,说外包不好,并不是说要放弃外包,毕竟软件外包曾经也正为中国蓬勃的软件业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只是,我不希望中国的软件业在某些推动着不遗余力的推动之下走向了歧途。不过欣慰的是这期杂志里面还有一篇好文章《向“食物链”上游进军的中国软件公司》。
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程序员,也许没有资格对某些学者,“大牛”做出评论,只是看到这样的文章,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