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Chinese chive,Chinese leek. 学名: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K.Spreng.(Allium odorum L.) 别名: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 产期:四季 葱科葱属二年或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原产中国。每100g鲜韭含水分91-93g、碳水化合物3.2-4g、蛋白质2.1-2.4g、脂肪0.5g、维生素C39mg,并含其他维生素、矿物盐和挥发性物质——硫化丙烯[(CH2CHCH2)2S],具辛香味,可增进食欲,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炒食或作馅。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播种面积约占常年菜田面积的5%。植物学性状:弦线状须根系,着生于短缩茎基部,主要根群分布在30cm耕层内,分吸收根、半贮藏根、贮藏根三种,形态与结构均有差别。春季发生吸收根和半贮藏根,其上可发生3-4级侧根。秋季发生短粗的贮藏根,不发生侧根。随着植株分蘖,生根的位置和根系在根茎上逐年上移,谓之“跳根”。需压土盖肥防止根茎裸露。1-4年生韭菜随着年龄增长分蘖数和须根量随之增多。但每个分蘖的平均根数保持在10-15条之间。在新根形成的同时一年生以上韭根陆续褐变、死亡。根的平均生理寿命为1.5年。短缩茎上着生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叶片扁平带状,叶鞘抱合成“假茎”,假茎基部膨大呈葫芦形。叶面覆有蜡粉,气孔陷入角质层中,属耐旱叶型。叶的分生带在叶鞘基部,收割后可继续生长。叶原基的分化,从生长点一侧进行原套的垂周分裂和亚外套的平周分裂开始,逐渐形成丘陵状突起,最初隆起的薄片状部分发育成叶身,基部分化成叶鞘。茎由胚芽发育而成,在形态和结构上是联系根与叶的营养器官,初期呈盘状,因逐年分蘖而成根状茎,年平均伸长1.4-1.57cm,根茎顶端生叶,基部生根,常以叶鞘残迹为其保护层,薄壁细胞小,内贮营养物质。伞形花序,两性花,花冠白色,花被6片,雄蕊6,子房上位,3室,每室含种子2粒。蒴果,种子黑色、盾形,千粒重4.15g,寿命1-2年,使用年限一年。 分蘖由靠近生长点的侧芽萌芽,形成蘖芽,随着蘖芽增长,胀破叶鞘而发育成新的分蘖。春播一年生韭菜,当年便可分蘖。每年有五次分蘖高峰期,以春、夏为主,每次分蘖株数两个左右。由于地上部不断分蘖,地下部不断换根,使植株保持旺盛的生活力。生长发育特性:韭菜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 营养生长阶段分为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盛期。①发芽期:从播种到第一片真叶显露。因种皮坚硬,发芽缓慢,历时15-20天,发芽适温15-18℃。②幼苗期:从第一片真叶显露到定植。适温12-24℃,历时40-80天。③营养生长盛期:定植后经短期缓苗进入营养生长盛期,生长量迅速增加。在冬季寒冷地区,秋末韭菜地上部逐渐凋萎,冬季被迫休眠。翌春土壤解冻,韭菜返青生长和分蘖。韭叶可忍受-4℃的低温,地下根茎可耐-40℃的严寒,高寒地区也能自然越冬。 韭菜植株长到一定大小才能感受低温通过春化,分化花芽,而植株抽薹、开花、结子还需高温长日照条件和良好的植株营养状况,且只有部分分蘖能抽薹开花。类型与品种:按食用器官分为根韭、叶韭、花韭、叶花兼用韭四个类型。根韭(Allium hookeri Thwaites,Enum)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保山、大理、腾冲等地,当地称披菜,别名山韭菜、宽叶韭菜等,主要食用根。根系粗壮肉质化,可加工腌制或煮食;花薹肥嫩,可炒食。无性繁殖,分蘖力强,生长势旺,易栽培。 叶韭(A.tuberosum Rottl.ex Spr.)叶片宽厚、柔嫩,抽薹率低,以食叶为主,一般栽培的韭菜多属此种。 花韭(学名同叶韭)叶片短小,质地粗硬,分蘖力强,抽薹率高,以采食花薹为主。 叶花兼用韭(学名同叶韭)叶片、花薹发育良好,均可食用,栽培普遍。叶韭按叶片宽叶韭和窄叶韭。宽叶韭:叶片宽厚,叶鞘粗壮,品质柔嫩,香味稍淡。易倒伏,适于露地栽培或软化栽培。代表品种有北京大白根,天津大黄苗,张家口马蔺韭,汉中冬韭,寿光黄马蔺,江苏马鞭韭,陕西山绵韭等。窄叶韭:叶片窄长,叶色较深,叶鞘细高,纤维含量稍多,直立性强,不易倒伏,适于露地栽培。优良品种有北京铁丝苗,太原黑韭,保定红根韭,广州细叶韭,四川二留子等。   常见病虫害: 蝇虫 蓟马 锈病 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