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到辽金时期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时期的艺术风格带有淳朴浓郁的北国情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题材多以中国传统纹饰和自然写实为主,并注重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情趣,刻划生活中美的动态。众多的玉雕艺术品,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而给人一种清新舒畅,自然恬静,韵味无穷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含蓄美。
契丹族劳动、生息、繁衍于我国西喇木伦河上游地区,是一支古老的,以狩猎放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辽与北宋、西夏、西域等诸国商贸关系十分密切,随着榷场的交易与战争的掠夺,除了本民族的玉工外,还有一部分汉族玉工也参加了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碾琢。虽然,他们一年之中要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经常拔营迁徙,但是,广袤的大漠草原与丰富的资源财富,直接地接受并引进高度发达的中原先进文化,使其玉器文化得以发达,卓有成就,并带有唐代遗韵。
几十年的考古工作,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辽玉很多,有各种佩饰、装饰品、日用品等。著名的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曾出土了一批罕见的文物珍品,对于了解研究契丹贵族的葬俗及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诸多的传世玉器研究、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和佐证。
金代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民族地方政权,其统治区域包括今天的东北三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一部分的广大地区。金代朝廷用玉并不少于辽、宋。女真族除了保持民族固有的信仰、祭祀等文化传统外,还吸收了辽、宋的典章制度,在祭祀、宝册、车骑及服饰等方面广泛地使用玉器,其盛况不减辽、宋二朝。
金代玉器既有近似辽代清素平淡的玉制器皿,又有高度发达的镂雕作品,其镂雕作品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丝毫不逊于宋代玉器。其题材既有宋玉中常见的花鸟形象,又有极富民族传统特色的虎鹿山林、鹰鹘雁鹅。图案装饰兼具绘画和雕塑两重特性,形态生动逼真,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天津艺术博物馆近年来新收了一批辽金玉器,在这里首次与读者见面,虽然都是传世品,出土地点失载,但经过专家鉴定,并参照辽宁、内蒙、黑龙江等地同时期出土的标准器,断代较为可信,下面重点介绍如下:
辽白玛瑙臂鞴 长8.1、宽3.6厘米。白玛瑙间夹有不规则乳白色斑纹,器表光泽,呈弧形状,中间隆起,器中部两边各有一长方形钻孔,孔内留有钻痕,钻孔外边部稍凸出,器两端系圜首。 臂鞴这种器物,在"辽陈国公主墓"中出土了一件"玉臂鞴",出土时戴在驸马左臂银丝网络之外。而且臂鞴两孔内各穿系金链两条,链两端各用双股金丝连接,臂鞴凹面套于臂上,据分析与架鹰鹘有关。
辽金时期,皇室贵族有"四时捺钵"的习俗。《辽史·营卫志》中详细记载了"四时捺钵"的具体情景。所谓"捺钵",即皇帝"位坐处"或"行在"的意思。"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亩(牧)渔,发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其中"春捺钵"时,人们将臂鞴捆绑在手臂上,将鹰鹘驾在上面,等待时机,放鹰鹘捕攫鹅雁。臂鞴在辽金时期比较盛行。
馆藏白玛瑙臂鞴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白玉臂鞴相比较,除没有金链外,其造型基本上是一致的。
金白玉寿带衔花佩 长6、宽3.9厘米,灰白色,薄片状,以镂雕加阴线刻琢成一寿带鸟叩一折枝花,舒展双翅飞翔,翅膀边部呈锯齿状,拓卷长尾。整体造型不失其娇美。198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墓葬出土1件"金玉寿带衔花佩",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玉料呈黄色,间以阴线点缀,通体镂雕成折枝花,展翅飞翔的寿带鸟,温润可爱。这两件"玉寿带衔花佩"大体一致,如出一人之手,可以相互媲美。
金青玉天鹅衔芦纹饰 青白玉,多黑褐色沁斑,片状,镂雕,整体皆阴线刻纹饰,两面纹饰相同。天鹅眼为极规整的圆形眼。喙衔一芦枝,背负荷叶,顶平面部钻二小孔。
镂雕花鸟禽兽玉饰在金代相当盛行,有反映本民族生活习俗的春水、秋山玉饰和玉嘎拉哈(羊距骨)等。这类玉饰外形一般都呈三角形,长方形或圆形,因材施艺,以镂雕表现层次,以浮雕突出重点,以阴线刻划细部,整体结构和谐均衡,颇具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黑龙江省阿城市金代齐国王墓出土1件"鹅衔莲花纹青玉饰",当时出土时此佩饰是在一件男式青色素罗垂脚幞头上,这件幞头呈半圆形,正中由左至右钉一宽带,前额正面钉缀成半圆三角形。在幞头边沿左右两侧偏后处各佩1件镂雕鹅衔莲花纹青玉饰,一条青色罗带与玉饰缠绕相连结后,向后垂下成垂脚。 根据以上出土的同类玉饰印证,此种玉饰系金代帽饰上的装饰物。
金青玉海东青攫天鹅带环 长5.9、宽3厘米。灰白色,通体镂空,采用分层处理的技法,镂雕海东青攫天鹅,娇健的鹘俯冲而下,紧紧啄住天鹅的脑门,仿佛听到天鹅的声声哀鸣。鹘鹅细部皆阴线刻,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器左右两侧均有长方形穿带孔,底部为椭圆形环(也称"古眼"),造型构图鲜活,风格粗放,乃典型的金代风格。鹘,即海东青,《文献通考》曰"海东青者小而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为异,……契丹酷爱之,然不能自致"。这种体小机敏,疾飞如电,专击鹅和雁的脑壳的小猛禽,深为游牧民族猎人所钟爱。《金史》中记载,将有鹘攫天鹅图案的服饰称为"春水之饰",将有虎鹿山林图案的服饰称为"秋山之饰"。因此,目前学术界将这两种图案的玉器定为"春水玉"和"秋山玉"。这类内容的作品,充满了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情调,与传统的玉器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我国北方契丹、女真民族春秋季节游牧射猎生活的具体反映,是极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玉器作品,充分体现了玉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观察力。 此种器物是革带上的带环,环内可另佩其它的装饰物。金代的玉带饰称吐鹘,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在带饰承上启下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辽金人不仅保持了本民族的习俗风尚,同时也由于受汉人的影响,逐渐开始使用和实行汉人的服饰制度。该馆所藏金代"春水玉"海东青攫天鹅带环,即是这一时期上品玉带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佳品。
辽金或南宋白玉飞天 高3.7、宽6.2厘米。纯白色,镂雕卧式,胸部以上直立挺起,右手托盘做献物状,左手握花枝梗,露双足,身着长衫,伴有飘带,身下有三朵祥云呈卷叶状,这件器物时代定为辽金或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