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艺之美——瓷塑•瓷制工艺品•瓷版画
时间:2005-2-22
在中式风格家居装饰陈设中,瓷器是不可少的中国符号,尤其是古瓷,一如卷轴国画,如江南丝竹,天然的土水风火融造的精细温润中含蕴着极致的中国传统之美。
平时的口语里常常把陶瓷说成一个词,好像陶与瓷是一种事物,其实,在中国陶瓷史上由陶到瓷的发展是经历了原料、成器温度及釉药等等多方面的变革才完成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原料上,较之就地而取色泽偏红的陶粘土,以高岭土、石英、长石等为原料混合成的瓷土,含铁量更低,烧成温度更高,强度、白度及透明度增加,色白细腻。在成器温度上,以往的横穴式窑建于地下,只可烧制1000摄氏度以下低温成器的陶器,后出现利用山坡斜度修建的设烟囱的龙窑、阶梯窑等等,窑的抽力大,窑温可达1200摄氏度至1300摄氏度,瓷器方能成器。在釉药上,釉的发明解决陶器本身存在着的质粗吸水易污等问题,后以灰作釉,提高助熔剂含量,使成器温度提高,灰釉含铁量低,釉薄而透明,宋代灰釉中又逐步以钾钠取代部分钙的含量,釉厚且细腻,光泽柔和,可类玉器,称灰-碱釉,这是中国传统釉的一次大飞跃。有了这种种技术进步,瓷艺术在中国宋代达到相当高度,产生出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其中,除定窑外,其他四窑均为青瓷,还有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影青窑等,重视釉质之美,器形端稳雅朴,质地致密含蓄,色泽如玉如冰,隐现禅意。
相较起来,广东地域瓷艺术似乎更注重的是釉色纹饰与造型之制作美。始于康熙、盛于乾隆的广彩源自广东明代民间绘瓷,明初海禁时广州成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中国瓷器包括广东瓷器外销只能通过广州进行,明中期中西交流始发,由之出现专门的外销瓷生产。清初,西方珐琅制品传入,18世纪西洋珐琅彩在广州逐渐盛行,广州绘瓷艺人开始大量在白胎瓷器上施用西洋珐琅彩,产生出外销为主的中西结合的广州积金彩瓷。在内容上,广彩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尽可入画,或因外贸“客货”需要而按外商来样加工,绘制欧洲城堡、教堂、花园、肖像等。在形式上,以国画工笔技法仿西洋画造型用色,19世纪广彩更多用西红、法蓝、水绿、湖水绿、二绿、茄紫、牙白、双黄等,多以乳金作底色,亮艳的着色与仿中国锦缎纹样的“织金地”有着繁复金璧的视觉效果,极富地域艺术特色。广东枫溪瓷雕则以花瓶花卉、仕女人物见长,胎质细嫩,釉色润白,式样工巧,塑形逼真。
感觉上,陶与瓷同以泥以水造,陶质有着浓重而粗犷的泥味,瓷质则显现出更多的细腻的水汽、更多的贵气,现代的瓷艺术进一步发挥瓷工艺可塑性强、质地细润、色泽明亮的特点,发展出立体的瓷塑或平面的瓷版画、马赛克镶嵌等等,审美上更具轻盈明快的时代气息,更可与明朗的南方都市家居装饰氛围相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