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新乡县郎公庙镇郎中村的麦地里,正在给自家小麦喷洒农药的村民刘希中,向笔者说出了心里话:“目前农资价格太高,与去年相比一袋碳铵就涨了4元钱,而每公斤小麦的价格落了0.26元,还不好卖,种1亩小麦才有200多元收入,还不如外出打个小工合算呢。”
“粮食涨价是在走路甚至在退步,农资涨价却是在跑步。”这是今年农民朋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卖粮多得的钱,国家补助的钱,少交的税,加在一起还抵不上农资涨价多花的钱。”这是农民朋友心里的一本账。
国家有关部委近日专门发文,计划采取七项措施保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河南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近日也联合发出通知,规定化肥从出厂到零售价差最高不能超过7%。应该说,采取强硬手段遏制农资涨价这一措施很及时。但是,农资价格上涨,除了流通环节原因外,与燃煤、天然气、油料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以及运费上涨也有很大关系。在对农资限价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农资企业利益,帮助企业化解不可抗拒的成本上涨因素?如何避免因商家退出农资经营领域出现农资供不应求的情况?如何维护农资市场秩序?这些难题不是一纸通知、一个举报电话、一次拉网检查就能够解决的。
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让国家的惠农“礼包”不至于被农资涨价吃光,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就应采取综合措施,改革和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理顺农资价格体系,完善对农民的补偿机制。在扶持农业政策上,不仅需要扶持终端农业生产环节,也要对农资生产经营的中间环节有配套扶持政策,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使农资企业在合理效益范围内保持农资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农资流通环节监管,严厉打击“价外加价、价外收费、一货两款”等变相涨价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