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变化的需求带来的问题呢?除了功能分解外,我们还有没有别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呢?
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个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和学生.还是很有道理的.按标准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那么老师就事必躬亲,对没个细节负责.学生就什么也不负责,按老师的指令行事就是了.如果需求发生的变化,学生不用操心,一切由老师搞定.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白白胖胖,老师吐血而亡.诸葛孔明老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比较好的办法是就是书上说的办法.给一个普遍的指令,期望每个人自己知道如何完成指令,也就是授权.责任的转移.这样的好处是显然的.韦爵爷说话"运筹什么什么之中,决胜什么什么之外".
这本书把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视角分成了三种. 概念(conceptual) 规格(specification) 实现(implementation). 概念描述希望做什么,实现是怎样做.规格则是软件的接口.
在概念层次上通信而在实现层次上执行.这点很重要,而且完全可以在编程中利用.下面我们来看看面向对象的设计范式.
面向对象里面"对象"的概念是一个核心,那么什么是对象呢?一种定义是"拥有方法的数据",这样的定义没有错误,但是这个是从实现的角度来定义的.从概念的角度来定义的话,对象是拥有责任的实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象,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对象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去关注"如何去实现"的细节.
从概念层次看,一个对象是一系列责任从规格层次看,一个对象是一系列可以被其他对象或该对象自己调用的方法.从实现层次看,一个对象是一些代码和数据. 在上面那个比较好的方法中,需要给出一个普遍的指令,那么就不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发出,因此,引出了抽象类的概念.抽象类是占位符,是共性.具体的类从抽象类派生(继承),有自己各自的实现.
对象都对自己负责,因此他的很多数据方法不需要暴露出来.外部调用者也不关心,它只要知道这个对象能干什么(概念),以及如何对它下指令(规格),至于这个对象如何实现就不关调用者的事情了.这就是封装的概念,包括任何形式的隐藏.
我们对一个抽象类下指令,实际的对象实例根据自己的类型做出不同的行为,这就是多态.
现在,我们把面向对象的几个重要概念都说了一遍 , 对象,继承,封装,多态.运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我们设计的重心就在于对问题领域中的实体进行观察,识别实体,找出它们需要做什么,然后确定它们的责任(或方法).这个同"在需求中按名词来找对象,按动词来找方法"的技术一致.作者说这个方法有局限性(在哪里呢?).不过这个方法让我们入门.
理解了几个面向对象的名词和概念后.就可以继续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