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中旬发布的数据,2006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快4.4个百分点。
数据一经公布,经济“过热”的呼声四起。于是,发布数据的国家统计局,即通过其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向外界表示,这组数据反映的中国经济现实,不可“单纯用过热或过冷描述”。
在他看来,在世界经济增速加快的背景下,又恰值“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不管是投资、消费,还是出口需求,都比较旺”,所以经济快速发展是合理的、有依据的。
尽管如此。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29.8%,在近年来的同期数据比较中,确是最高的。这个29.8%,在2005年上半年是25.4%、2004年上半年是28.6%,仅比2003年上半年——上一轮紧缩性调控“山雨欲来”时31.1%的数据略低。
但今天我们看到的29.8%,其结构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不管比较紧缩调控之前31.1%,还是调控之中的28.6%和25.4%,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上半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63亿元、16116亿元和1988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0.2%、35%和28.2%。但2005年同期,这三个产业的投资增速分别为20.8%、35.3%和21.6%;之前的2004年,这三个数据更分别为7.2%、41.8%和25.0%。
我们能够发现的趋势是,在2004年之后,中国对第一产业的投资“三年三大步”地快速跃升;反之,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速却逐级回落;而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速,则在2005年同期小有回落之后,呈现出强劲的回升。
第一产业主要指的是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产业,因此可以基本认定的是,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是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要求相适应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其增速的逐级回落,也基本能够体现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限制;而第三产业通常指的是服务业,它是一个可以有效扩大就业的行业,因此第三产业的投资加速,恐怕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就业目标居首的政策结果。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拉动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自于基础性行业的投资增速非常快。在统计数据中我们看见,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最快的那些行业,集中在能源(煤炭45.7%、石油天然气30.3%)、原材料(有色金属42.1%、非金属48.4%)、交通运输(铁路87.6%)等传统的“瓶颈行业”。突破这些瓶颈,对于保证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快速增加,不仅不该说“过热”,反而有着较为充分的必要性。
相比之下,2003年上半年数据也让我们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中,包括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甚至还有轻纺工业——其同比增速达到了惊人的80.8%。
不难看出,近年来中央一直倡导的“有保有压”的结构性政策,正在逐步地变成中国的经济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保有压”政策的实施,使得“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我们至少可以从经济结构转变中,找到数据的印证。
当然,并不是因为结构合理或正在向合理方向发展,就可以不考虑总量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上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9.8%,与同期信贷高速扩张密切相关,所以央行出手从总量上适度收紧货币,抑制贷款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更重要还是结构,应当压谁保谁,恐怕需要进一步的结构性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