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央行的报告认为,目前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发展势头良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工具种类增加,金融创新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了金融稳定。
发展直接融资缓解银行风险
《报告》认为,股票市场在改革中渐进发展,直接融资功能初步体现。但《报告》也指出,资本市场目前仍面临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尚需改善,股权分置问题亟待全面解决,证券资产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证券公司规范运作急需加强。
《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以资本市场改革为契机,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适当分流银行储蓄,缓解银行风险过于集中的压力。
就目前的情况看,解决股权分置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已经在着手进行,但依旧是困难重重。不过,现在央行似乎也认识到庞大的银行储蓄不利于金融稳定,正着手打通银行与证券市场的通道,至少新《证券法》已经将“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修订为“依法拓宽资金入市渠道,禁止违规资金流入股市”。
《报告》说,近年来,证券业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但风险已充分暴露,整体改革思路和框架已基本明确,2005年以来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和重组改革初见成效,总体情况有望改善。报告同时指出,要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整顿和重组风险类证券公司,今后一段时间要重视开发证券公司的卖方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士余称,中国金融稳定不追求金融机构的“零倒闭”,而是要建立一个能使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被淘汰出局的机制,“金融机构与人的生死一样,有些要下决心处理掉”。而整顿和重组风险类证券公司也就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
措施与“关注点”中掘金
《报告》中介绍,央行将与其它部门密切合作,从八方面入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稳定长效机制,以维护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在这些措施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截止今年7月,中国外汇储备突破7100亿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51.1%。有人预计,照这个趋势,中国外汇储备到年底将超过日本(约8500亿美元),到明年6月将超过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使人民币存在巨大的升值压力,而人民币每升值5%,则会吞没GDP1.4个百分点。
二是以资本市场改革为契机,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适当分流银行储蓄,缓解银行风险过于集中的压力。从不利的一面看,市场将面临大扩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将分流部分沪深A股的资金。
三是以市场化方式处置金融风险,着力防范道德风险。央行将会同财政部、金融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继续做好风险化解和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工作,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处置金融风险的方式,防范道德风险。此举意味着以前金融机构倒闭政府买单将成为历史,投资者必须要有心理准备。
四是继续加大金融执法力度,提升公司治理理念,严格按照有关会计和审计标准真实披露信息,培育公众的信用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提升金融监管理念,强化金融监管。现在,会计师事物所与上市公司联手造假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股市诚信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与此同时,《报告》还列出了当前维护金融稳定的10个“关注点”,其中有几点将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起到指引作用。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报告》称,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因此,股市需要大发展,但相关政策和改革也必须稳步跟进。
三是学会认识和应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目前需要建立多层次、多产品的金融市场,开发金融衍生产品,鼓励金融创新,增加可供市场主体选择的管理风险的金融工具。金融创新是方向,但金融创新一定要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切不可为创新而创新。如近期波动剧烈的权证,就是一种金融创新,结果管理层是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