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Virginie Fournier,算了,法国人的文字实在是太难叫了,还是叫她卢薇的好,那是她的中国名字。因为丈夫深爱着东方文化坚持要来中国工作,所以她也就跟着在这里安家了。每年除了孩子放假的时候回趟法国,其它的时间都在上海。时间长了,磕磕吧吧的中国话也有了长进,可以独自和家里的阿姨交流,当然还难免要加上手语的。卢薇喜欢上海的生活,她用心照料着家里的一切,希望每天都能有滋有味的。



零距离感受中式风格
和在这个国家生活的老外一样,卢薇也疯狂地喜欢着中国的东西,准确地说是中国的老玩意。因为那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和自己原来的生活完全不同。至于中国年轻人喜欢的简约风格倒是在他们眼中不足为奇。也是,距离产生美,反之也一样。
他和丈夫把家安在一幢建于30年代的花园洋房里,屋前有个宽敞的草坪,院子里的树也都上了文物保护名单了。这种中国风情,上海味道其实离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很远了,但是和他们的印象相符合。所以到了上海自然是把这种房子作为安家的首选了。
拱门、雕花天藻,旋转楼梯,这样的房子里铁定是满眼的中国元素。卢薇尽其所能找到了梦想中的中式家具。像案几,圈椅,八仙桌等,都是中式布置中必备的东西。那些雕花木箱在今天的古典风格中是用来当茶几的,只是源头为何就无从考证了。幸好卢薇有时还是会发挥一下它们的基本功能。否则洋娃娃们说不定就认为它们是个茶几了。
中式风格的家中很容易犯的忌讳就是色彩凝重,让人感觉压抑。但卢薇的家却丝毫没有这种阴冷的味道。她在其中加了很多现代的装饰成分,调剂了整体节奏。像Philippe Starck设计的透明椅子,就被这个法国人放在了梳背椅的旁边。奇怪的是非但没有不和谐,而且效果出奇的好,给视线一个停顿明亮的感觉。光线也是改变效果的重要因素。别墅是向阳的,所以天气好的日子里,房间里满是阳光,很是亮堂。在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主人用了很多灯光进行补救,而且那里摆放的都是国外大师的设计作品,是卢薇从法国带回来的。



经过过滤的中国色彩
需要说一下,卢薇可不是个全职太太。除了料理丈夫和三个孩子的起居外,她还是个设计师,在复兴路上有自己的工作室。那也是个布置得很温馨的老洋房。看来卢薇真的是有这个嗜好。 在她的眼中,中国传统的色彩语言十分丰富,是她创作的灵感来源。但如果照搬中国服饰的花样和色彩的话,过于单一,也有些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所以她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进行配色设计。在这个法国女人的手中,传统的中国设计变得淡雅轻盈了许多。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家中的软装饰自然是全部用了自己的作品。靠垫、寝具,窗帘,统统出自卢薇的设计。甚至沙发套也是自己做的,面料是一匹从云南带来的粗布。 因为都是棉布的,所以有很好的触感,适合在家中使用。
卢薇很喜欢紫色系,深深浅浅的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效果。这种色彩用在家居用品上,特别衬得出家里的温馨气质。平日里窝在家中翻翻画册,看看中国的戏剧服饰,说不定就会有新的灵感出现。可不,去年年末,她和助手突然对婚嫁文化发生了兴趣,应运而生的是那季的作品有很多都是绣着"红双喜"。当然家里也少不了出现这种图案,因为设计的精巧,所以看起来既喜庆又雅致。
拾取几分乡村气息
卢薇的家中有很多竹子的家具,像一些竹椅、竹桌什么的。那可都是她从农村淘来的宝贝。卢薇去过很多连我都没听说过的小山村,河南、河北的,全不是旅游风景区。一来是为了工作室找面料,二来也可以真正地接触一下中国。她说自己的中国话是在那里得到提高的。乡亲们一直认为她是新疆人,所以交流起来没有障碍。
每次从农村回来,家里就会有些新变化。像孩子房间的风筝、斗笠都是她回家时带给孩子的礼物,新鲜感过了后,巧手妈妈就帮他们挂在墙上做装饰品,好看得很。卢薇喜欢那些乡村的东西,所以家里的厨房用具全是淘来的。木桶、木盆,还有什么竹篓、竹筛,她觉得这样的厨房才有味道,用它们来装水果和蔬菜,还利于保鲜。为了配合乡村风味,厨房里的四周挂满了竹帘,用来装饰的花也选那些有田野气息的雏菊。近段时间让她得意的是她在河北找到了许多印花的搪瓷盘子。那可是在城市里少见的东西,随着上海的旧城改造进程,它们早就被主人淘汰了。可卢薇用它们来装饰墙壁,倒是看起来十分新鲜。其实有时美就在你的一念之见,甄别出来了,它就是宝贝,否则也只能是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