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住宅普通百姓究竟能不能受益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住宅建设的“最大软肋”:华而不实

节能住宅不足2%,钢材消耗量比发达国家高出10到25个百分点,卫生洁具的耗水量要高30%以上,建筑能耗更是高约2到3倍,建筑业内人士指出,华而不实成了我国住宅建设的“最大软肋”,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需求迫切。

在日前举行的“节能省地生态——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说,我国的住宅建设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最大的“软肋”是重外表、轻功能,华而不实。

据宋春华介绍,住宅建设“华而不实”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两高”、“两低”。

“两高”,一是建筑使用过程的能耗高。长期以来,人们评判建筑只关注空间的大小、功能的布局、造型的美学效果,以及内外装修材料的档次等外显因素,而忽略室内空间的内涵品质,如热环境、声环境和空气品质等,导致后期使用、维护耗能很大,仅住宅空调能耗就是发达国家的约3倍。二是环境负荷高。水泥、黏土砖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污染较重,施工阶段的扬尘、排污、垃圾等也给环境造成压力。而由于初期对垃圾处理设施关注不够,入住后生活垃圾的大量产出,垃圾的循环处理还举步维艰。

“两低”,即工业化程度较低和综合性能较低。目前我国建筑体系还不适应工厂化生产,施工现场以湿作业为主,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施工水平,不同项目的质量稳定性存在差异。同时,劳动生产效率低、成套技术的集成度低,技术应用缺乏系统的观念。譬如,外墙保温做好了,但门窗特别大,总体上还是不节能;户型面积越建越大,从上世纪80年代的户均90平方米,到90年代的100平方米,再到现在新建住宅户均面积超过120平方米,但空间利用率较低,甚至“大而无用、大而不当”,能耗很高。

节能,对住宅成本有多大影响?

当前,中央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算总账,显然是合算的。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老百姓会算这样的账:购买节能型住宅对我的居住成本有什么影响?房地产商也会算账:开发节能型住宅会增加多少建造成本?

宋春华说,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不是提高了居住成本,总体上是降低了居住成本。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要树立“全寿命成本”概念。

“全寿命成本”,包括初期即一次性建造成本和消费期的消耗、维护运行成本。

大多数消费者往往只关注购房时的总房价,而没有计算分落在“使用年”上的价格是多少。节能省地型住宅应该是集成大量实用技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住宅,是综合性能较好的长生命周期的安全耐用的住宅,较之因性能和质量差、运行费用高而不得不拆除的短寿命住宅,分摊在每个使用年的购房成本,还是要降低的。

就初期建造成本与消费期消耗、维护运行成本相比较而言,人们往往忽视后者。在漫长的消费过程中,运行成本是很可观的。美国的经验是“初期成本”只占到生命周期成本的5%至10%,而运营和维护成本占到60%至80%。对于品质好、消耗低、维护省的长寿命住宅来说,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节能型住宅:“一劳永逸”的好事情

建设部调研组有关负责人说,实践证明,只要采取经济实用、切合实际的节能措施,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投资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成本,为80~120元/平方米,一般可以通过产生的节能效益在5年左右得到回收。公共建筑由于能源费用要高得多,尽管单位建筑面积节能投资会高一些,其节能效益会更为显著。

还要看到,由于建筑能耗减少,采暖空调照明负荷相应减少,因而所需设备容量减小,新建建筑可以减少这部分初始投资,改造既有建筑则可将节省下来的这部分负荷移用于其他建筑。在节能50%的情况下,设备容量相应减少50%,可见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这位负责人说,不可否认的是,从短期看,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节能会带来一定成本的增加。但从长远看,对普通百姓来说,节能型住宅是“一劳永逸”的好事情。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鼓励支持节能型住宅的开发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