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文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象征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就像一个为了上时髦杂志封面而梳妆打扮的商界大亨,管理这座城市的人们渴望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这座城市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五星级宾馆或由巴黎厨师掌勺的餐馆开业,或又有一个科技园在城郊建成。

尽管这个拥有1500万人口的城市已与过去的灰暗告别,但顾承华(音)知道,上海要成为流光溢彩的大都会,前进的路上还有一些绊脚石。也就是说,“关键设施的缺乏反映了我们城市的进步程度”。他所谈论的当然是厕所。

脏兮兮的公厕令人作呕,然而问题不止于此,“我们的厕所文化就有问题”。作为新近成立的上海市公共厕所协会的秘书长,顾承华的任务就是解决厕所问题。

对出租车司机、建筑工人及大多数家里没有抽水马桶的上海居民来说,公厕仍是他们方便时的首选。然而在中国,如厕的经历实在让人不快。无论是在公园、马路边,还是机场、火车站,中国的公共厕所通常臭气熏天,让人不得不暂时屏住呼吸。这些气味从厕所飘出,弥漫到附近的居民区。步入厕所,如果不想看到污浊不堪的地面,你就得眼睛朝上看。大多数厕所既没厕纸,也无自来水。便后冲水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一道程序。坐式厕所更是难得一见。

上海是一级方程式赛车的举办地,又有磁悬浮列车通往机场。对去上海观光的游客来说,类似的如厕经历会使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前卫印象变得残缺不全。顾承华的使命就是改变令城市蒙羞的公厕现状。他谈起厕所来就像在讲道路工程,一脸严肃。在他看来,上海要赢得全球尊重,就必须进行一场公厕革命,“老百姓外出时,公厕就是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你能透过公厕看出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程度。我们要确保每个人能舒适自在地在公厕方便”。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算不上讲文明礼貌的榜样。大人随地吐痰,小孩随处小便。人们常把公厕的方便设施卸掉,或从厕所的水龙头接水。不过,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由于最近进行的一系列改造,位于淮海中路的一个臭名昭著的公厕铺上磁砖,装上坐式马桶,虽然外观看上去依然老旧,但臭味已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顾承华来说,整治厕所本身只是第一步。他想推行的是“公厕文化”———一种强调讲文明礼貌、爱护公共财产,尤其是便后冲水的现代如厕礼仪。▲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