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一直是雅俗共赏的工艺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特殊的含义。在元宵佳节,婚礼庆典这样的喜庆日子里,灯笼的使用还是人们的首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灯笼还有另外的作用,在古代没有电力的时候,灯笼就是人们用来照明的灯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比的便捷。 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民间艺人苏文军。苏文军告诉记者,灯笼的制作要经过一番复杂的工序,需要专门的艺人来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老艺人韩振林负责木工,从刨到剧,到钻孔,到套装,老艺人做得一丝不苟。木工活之后是印染,雕版上的图案大约有三十多种,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传统图案,每个图案都有特殊的含义,分别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和祝福。 韩振林说:“冬闲时候,我们没事做,一来是打发时光,二来是搞些收入。到开春以后买化肥的、学生上学的钱都挣回来了。过春节的花费都可以挣出来。原先我们村(做灯笼的)有几十户,现在只有四户人。有些人能挣到大钱了,这些小钱他们嫌麻烦,划不来。” 那么,做灯笼的利润究竟怎么样呢?这些民间艺人告诉记者,像他们制作的这种灯笼,一天一个熟练工平均能做十个,一个两块,一共卖二十块,除去四五块钱的成本,每天能赚十几元。人手多的家庭每年能赚一千多块钱。但韩振林的小儿子说:“做灯笼的利润太薄了,再说靠那个维持生活也维持不下去,我也想把这门家传的文化产品保持下去,要是市场不好的话没人要我们就得放弃。” 韩振林的孙子经常在春节回家后给爷爷帮忙,但是他说出的话却让爷爷很吃惊:“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觉得做这个不是太赶时髦。然后还要考虑到经济,它并不能养家糊口,收入也不是太高。”
在现在年轻人里,对灯笼感兴趣的不多了,对其制作懂得就更少了。今年的春节期间,记者看到兰州市悬挂的灯笼是清一色的大红宫灯,色彩斑斓的工艺灯笼已经在城市里找不到踪迹。民间的灯笼工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更重要的是,她还承载着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她会不会在经济利益之中湮灭,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的命运呢?值得人们思考。
信息来源:中国灯饰商贸网-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