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织造布第一镇”名副其实
年出口交货值达1.5亿多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
在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仅5平方公里的镇区上,聚集了116家与非织造布相关的企业,从原料到成品,从拉链、扣子、橡筋到服装、帽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镇党委书记彭中才今年5月23日称,彭场镇去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称号,这样的纺织产业特色镇目前在中部地区还仅此一家。
据介绍,非织造布是将纺织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撑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非织造布有工艺流程短、生产速度快、产量高、成本低、用途广、原料来源多等特点,目前,许多手术衣、口罩、纸尿裤、卫生巾、台布等,均是用非织造布制成。彭场镇的非织造布产业目前吸收劳动力1.5万人,年出口超过1.2万个标准集装箱,出口交货值达1.5亿多美元,占全国非织造布制品出口总额40%。
近年来,该镇吸引各方投资4亿元,先后更新了9条非织造布生产线,结束了过去从广州、山东购进非织造布原材料的历史,拉链、纽扣、制纸及物流配送业迅猛发展,从产品上游到下游的非织造布产业链在彭场逐步成型。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加快了彭场非织造布产业的发展。当时,彭场非织造布医用制品吸引了大半个中国同类产品经销商,全国各地提货的车辆挤满了小镇的大街小巷。据当地人介绍,本来要花上三五年的资本积累,当时只用两个多月就完成了。
如今的彭场小镇,三天两头都有来自各国的外商前来洽谈订货,美国、南非、台湾、浙江、福建等国内外企业也纷纷前来投资,镇上已有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多家。
中国纺织报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