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5月5日晚10时30分,当许多人仍在欢度“五一”黄金周、过着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时,41岁的纺织女工周晓东提前一个小时来到了她的工作岗位——菏泽银河纺织有限公司织布车间,开始了她8小时的紧张工作。织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湿热的空气令照相机镜头上结满水珠。记者在周晓东所在的车间内呆了不到10分钟,便忍不住“逃”了出去,可周晓东却在这个环境中“巡回”了21年。
1985年,刚刚20岁的周晓东通过招工成了一名挡车工。虽然她也听到过“男不进矿,女不进纺”的说法,多少知道一些纺织女工的艰辛,可她还是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成为一名工人在当时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织布车间里有800多台轰鸣的织机,每一名挡车工需要不断地巡回在20多部机器之间,以最快的速度把织机上的断线接上,以保证机器正常运转、生产出的布没有瑕疵。上班8个小时,挡车工的眼、脚、手都必须不停地运转,还要行动迅速,才可以应付。
刚进纺织厂的挡车工,没有不哭的,包括周晓东。当周晓东带着以前的姐妹到车间参观时,她们纷纷表示:“宁愿去当农民,也不愿意当挡车工。”
不过,困难和艰辛没有吓倒周晓东。她觉得“不管再辛苦,既然干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挡车工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接断头。刚开始时,周晓东半天接不上一个。为尽快顶岗作业,她在业余时间加强训练,苦练接断头的手法,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纤细的手指僵硬了,麻木了,手指被勒出了血口,手臂累得端不起饭碗,她依然练习不辍。经过不懈努力,她的操作水平迅速提高,很快达到了优级手水平。从上班第二年开始,她便经常参加厂里及全市、全省范围的纺织青工操作比武,多次获得操作能手称号。
就这样,周晓东在挡车工的岗位上坚持了下来,并且一干就是21年。
一年一趟“长征路”
如今,周晓东的操作技术炉火纯青,看她在布机台前操作,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身着工装的她巡回在织机之间,显得从容、愉悦、满足,俨然一位将军在巡视她的士兵,宛如蝴蝶在百花丛中飞舞,又恰似鱼儿在小溪中畅游。她偶尔驻足,检查布机的工作状态;发现断头,飞快地接好;取梭,穿梭,投梭,一气呵成。她专注的神情、娴熟的动作,令人心驰神往,不禁想起那句“累并快乐着”。
据车间主任赵桂芹估算,周晓东在织机之间巡回,一小时大约走5公里路程,照这样计算,一个班下来要走约40公里的路,一个月走大约1000公里,一年就能走一条“长征路”。记者问周晓东累不累,她微微一笑说:“能不累吗?每天回到家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连饭都不想吃。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已经习惯了。”
周晓东有句口头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像样儿。”她深知,是公司给她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尽心尽力是自己应该做的。平时她每天上班总是提前半个多小时进车间,认真做好布机清洁工作。吃饭时间按规定有半个小时,可她总是提前赶回车位。她说:“节省一分钟时间就能增加一分钟产量,就会早发现一个疵点,多一份效益。”
翻开周晓东历年的出勤表,人们很难发现有一天病假、事假。要知道,一个长年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挡车女工,保持着连年全勤的记录十分不容易。去年冬天,她患上了重感冒,吃药、打针近一个星期还高烧不退。即使这样,她也没有请假,只是常常下了班就去卫生室输液,拔下针头又回到车间。一天深夜,她又拖着虚弱的身子去上夜班,路上刺骨的寒风吹得人直打颤,顿觉头昏眼花。好不容易走到车间后,她强打精神,走巡回、处理停台,头昏得要炸裂,浑身软得要瘫倒,感到力不从心。连续工作5个小时后,她终于支持不住了,才气喘吁吁地让同事帮她跑一下巡回。她到厂职工医院打了一针,拿些药又回到了岗位上。
其实,周晓东有很多次可以调换工种的机会,可她考虑到厂里缺少有经验的挡车工,便毅然放弃了一次次机会,她总是说:“我年龄还不算大,再干几年吧。”
周晓东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她连年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巾帼标兵”,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去年“五一”前夕,她赴京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会,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谈及这些,她感慨不已:“我只是干好了本职工作,没想到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更多的姐妹,不能愧对这些荣誉。只要企业需要我,我愿意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周晓东对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心系工作 愧对家人
从一个普通女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周晓东留下了一串闪光的青春足印。如今,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依然在那机声隆隆的车间里默默地工作着,用金梭银线编织着绚丽多彩的人生。
周晓东对工作兢兢业业,可一回到家里她却觉得有点内疚,觉得自己愧对老人、愧对丈夫和女儿。
周晓东的丈夫是某企业的下岗职工,平时靠给人干零活挣点零花钱。他们的女儿今年18岁,正在上高二。周晓东的公公和婆婆都已年逾古稀。他们一家三代五口人至今仍然住在三间破旧的平房里。
5月6日上午9时,当记者跟随下了夜班的周晓东回到家中时,她的婆婆正在为公公输液。周晓东说,公公患有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平常全靠婆婆在家照顾。说起婆婆,周晓东充满了感激之情:“如果没有婆婆的支持,我肯定坚持不到现在。”
周晓东的婆婆是一位通情达理的老人,言语间充满了对儿媳的关心和疼爱:“晓东上一天班要走那么多的路,多累啊!有时还要上夜班,睡不好觉。我就尽量多做点家务,让她多歇会儿。”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年女性,周晓东有着和别人一样的心愿,也有着和别人一样的烦恼。她希望老人身体健康,希望丈夫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希望女儿明年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她又有许多担心,担心自己的企业效益不好,担心女儿考上大学后学费没有着落。可一回到工作岗位上,她却又能很快忘掉一切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绝不分心。
5月6日上午10时,看着周晓东写满疲惫的面庞,记者不忍心再继续打扰,便起身告辞。真希望周晓东很快便能沉沉地睡去,在她的梦里,不再有噪音,不再有烦忧,有的只是一个洒满阳光、开满鲜花的世界,还有一首歌徐徐飘来,令人心旷神怡。
当然,那是一首献给劳动者的歌。
信息来源:菏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