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昨日说真相争第一是假 秀汉服是真
“那时候,有一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临刑前,他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了,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这个在“汉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帖子,也是对这群人最好的诠释。汉网成立3 年多来,注册人数已达3万人,人员遍布全国。昨日,记者搜索到“汉网”中的云南群体,并对其中一个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
钟情 “铁杆”汉服迷见面只说汉服
在昆明的街头,你会看到一些人身穿汉服、羽衣飘飘从你眼前走过,他们的古典风范,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落差。他们不是作秀,不是在卖弄,而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的存在及他们身上漂亮的衣服,这些人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就是汉服的爱好者。在翠湖的一个茶室里,记者与他们进行了对话采访。
云南宣传汉网负责人之一的曹秉华说,我们都是在汉网里认识的,人数有100余人,但“铁杆”的仅20余名左右,他们20人只要有空,他们或三五成群地在茶室里共商“大事”,讨论如何宣传汉服,让更多的人知道汉服。
他们都有正当的职业,年龄正值青春或步入壮年,拥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是复兴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汉服只是一个载体而已。曹秉华还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姓名,是干什么的,不知如何联系,但在一起谈的事都是汉服,他们没有任何功利,他们大多都有QQ群,在里面天南地北地说一通汉服,周游历史。
曹秉华称,汉服在云南不只是他们在宣传,很多的人都在宣传,网站除了“汉网”之外也有很多网站在宣传,比如百度、西部部落等,而且这种宣传从某种角度来说,只要穿汉服上街就是对汉服的宣传,这样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困难 很多人不了解汉服文化
曹秉华说,宣传汉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困难很多。
比如汉服的宽衣大袖穿上街要经过改良,但改了就不是正宗的汉服,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其二就是很多人把它与韩服和和服混为一谈,宣传不到位,人们还误以为是韩服、和服;其三就是很多人对历史知识了解太少,很多人把汉服当成一件怪异的衣服,曾记得他第一次穿汉服的时候,在一个茶室里,几个汉网网友坐在一起,他穿上后感觉非常好,很多人都说太美了,但走上街却有人指指点点,而且真正要穿了上班,还需要很大的勇气以及更多的改良。
竞争 争第一只是想宣传汉服
经过本报报道,“云南汉服第一人”之争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于这个问题,曹秉华称,其实,他们已经通过另外的方式让两位“云南第一”站在了一起,共同聊起了汉服,其结果出乎意料,他们俩并不是真的都想当第一,第一对他们来说没有用,而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宣传汉服,现在两人还成了较好的朋友,因有着共同的爱好而走上了“同一条船”。在聊天中,聊到了谁是中国第一个穿汉服上街的人时,曹秉华说:“三年前王乐天穿着汉服走上郑州大街上时就被公认为第一人,那时新加坡《联合早报》还进行了报道,多家电视台和平面媒体也迅速进行了跟踪。
网友 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理性
在翠湖的某茶室里,几个“汉网”网友同记者讨论起了汉服。汉民族有严格的服装系统,官宦人家多用丝绸制衣,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凡遇上朝或参与祭祀等重大事件时,都要求着礼服,佩戴相关衣冠、饰品,盛装出席。普通百姓居家劳作所穿的“深衣”,则以能活动自如为原则。满清时,严格实行“剃发易服”政策,以及后来的一连串战争,被截断的汉服再也没有了恢复的契机,很多人渐渐淡忘汉服的样子,或把汉服与满服拉上等号,或将和服、韩服混为一谈,其实区别是相当大的。
网友们在聊天时候还郑重其事地说“提倡‘汉服’并不是要消灭满服”,他们认为,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理性、公正的态度,汉服才能获得更长远的文化支持。
TOM网站连线本报记者探讨 “汉服风”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指出全盘复古是倒退和浪费
本报对汉服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更是刮起一阵“汉服风”,新浪、搜狐、汉网均进行了报道,TOM网站更形成了专题,日前TOM网站编辑田维刚就汉服采访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刘晔原时,还连线采访了本报记者管弦。
■采访实录
TOM网对话专家
TOM新闻: 说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位云南的记者朋友向我问一个问题,他说类似云南这样多民族的地区,推广现在兴起的“汉服”,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前景呢?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刘晔原:
我认为市场前景不会太好。一种服装不会在短时间内就很广泛地推广开来,像“汉服”这样宽袖长袍的服装在现代人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穿着,都是不方便的。现在全盘复古那种服装是一种倒退和浪费。
云南各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他们的历史服装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还保持和改良着自己的特色,他们还有自己的服饰记忆和传统。远一点说,即使没有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有可能会抛弃了汉代的那种服饰而进一步演化成别的一些特色服饰。因为时代进步了,我们的服饰习惯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点,不必要照抄照搬古人的东西。
TOM网对话记者
TOM新闻:我们今天有一个关于汉服的争论,或者说是讨论,您是报道云南汉服第一人之争的主要记者,我们就想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您能够详细地跟我们说一下这件事情吗?
管弦:今年4月11日左右一关注汉服网站的网友展示汉服,我们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立马报道这个事情,其他媒体还没有,我们报道了将近半个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市场有的人就想进汉服卖,或者做汉服的博物馆,围绕汉服做一系列活动。
TOM新闻:换句话说,其实你们想帮助商家开拓在云南的市场?
管弦:一个是宣传汉服的文化,也就是清朝以前汉文化的服饰,汉服是汉文化的载体;像商业机会,以及提供就业,只是我们报道用意的另外附着点;更重要的是希望汉服不仅仅停留在表演上,而是走向百姓、走进大众生活。
TOM新闻:关于您报道的汉服第一人之争,现在到底是怎样的结果?你们有没有最后下一个明确的评定结果呢?
管弦: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争论只是一种方式而已,他们俩谁都不想当第一,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这是我们调查而得出的结论。
TOM新闻:感谢您跟我们通这次电话,也感谢你给我们介绍这次的情况。
信息来源:生活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