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服执著(图)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式学位服”的学位缨颜色区分学士、硕士和博士

2006年4月1日,天汉网网友在上海康健园举办“上巳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河畔祓禊、曲水流觞和佩兰诗会

春日暖阳,洪亮的妻子梅梅身着汉服,花前留影

清代乾隆年间藏青色妆花缎过肩蟒袍

汉服执著

难以忽略的是,汉服背后,是国学复兴与祭孔、读经的是非之争,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以及去年《汉武大帝》和《大长今》热播。

一套以汉服为蓝本设计的“中国式学位服”方案在网络广泛流传,引发人们对“复兴汉服”的再度关注。

“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一位汉服拥趸这样感叹。

一群中国年轻人,峨冠博带,行走于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带着冲动和梦想,他们希冀在“汉服复兴”的口号下,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

叶茂:穿着汉服执教新东方

“我希望有一天,当我穿着汉服上街时,大家不会说‘你们的汉服’,而是说‘咱们中国人的汉服’。”“中国式学位服”设计者之一的“百里奚”对记者说。

“百里奚”名叫叶茂,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在读博士,同时在武汉新东方学校教授美国口语课程。跟新东方其他老师不同,这个清秀的男生会郑重其事地穿上汉服,泰然自若地教授英文。他往往会再带几套汉服,让学生们体验汉服在身的庄重感觉。

“看过我穿汉服的学生将近有1万人了。”叶茂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穿过汉服,后来也加入汉服拥趸的行列。

叶茂有两套汉服,一套是棉布质地的深衣,浅蓝色轻纱镶黑色,山东曲阜的朋友帮忙,这套深衣只花100元就做好了;另一套是他亲手缝制的黑色玄端。而他对汉服的知识则来源于图书馆。

“深衣是将上衣与下裳接缝在一起,相当于今天的西服,我这套深衣是按照朱熹的《家礼》原样复原的;玄端一般在祭祀、婚礼、射礼等严肃场合穿着,相当于今天的燕尾服,《礼记》中记载了玄端的尺寸、布料。”叶茂解释说,汉服的各个布片都是方方正正的,缝起来不困难,“像我这样没有任何经验的人都能缝制。”叶茂正在做一套短装,类似唐装,不同的是保留了交领和两边开衩等汉服元素,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他还准备做一件长衫,保留交领的特点,并适当放宽衣袖,以体现长衫的飘逸特质。

2003年11月23日,郑州电力系统普通工人王乐天第一次穿上汉服走上郑州街头,他的汉服是依据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李勇(原型李陵)的服装样式仿制的。独自从早上11点走到了下午4点多,他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园,乘了公共汽车。在行人眼里,身着汉服的王乐天仿佛“出土文物”。对叶茂而言,看了报纸上对王乐天的专访后,叶茂意识到,“与其把汉服看作历史尘埃,不如用新的方式诠释汉服”。

在叶茂的理解中,“汉服的理念来自于轩辕皇帝的‘垂衣裳而天下治’,从周朝以后,汉服逐渐稳定成型,一直传续到明朝末年,是为中华民族瑰宝。”清兵入关后“剃发易服”,文明被生生折断,传承几千年的汉服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不见踪影,叶茂备感失落。

2005年年初,叶茂加入天汉网,他参加了天汉网网友组织的多次活动,较近的一次是他穿着玄端参加了武汉科技大学一位女生在东湖举行的笄礼仪式并担任司仪。

如今的叶茂已经能够“很坦然地穿着汉服出去”,周围的同学也知道他是不折不扣的汉服爱好者。但对叶茂来说,更多的压力来自陌生的路人。“我穿汉服时,有人喊我道士,有人还以为我要表演。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自然会注意自己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叶茂总是耐心跟这些路人解释,后来他索性专门做了一个小背包,用颜料在背包上书写“汉族衣冠,中华一贯”8个大字,穿汉服时就背在身上。

洪亮:喜欢汉服的人不是古董

“喜欢汉服的人并不是古董。”坐在星巴克,洪亮对记者强调。网名为“共工滔天”的洪亮是“天汉民族文化网”的管理员,上海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的他目前在上海电视台做编导。这个穿着蓝色牛仔衬衣的小伙子喜欢汉服,他也强调自己同时很“西化”,喜欢披头士,喜欢用电脑自己创作电子音乐。相比钻研艰涩难懂的《易经》,洪亮更倾向于翻阅杜拉斯、米兰·昆德拉和卡夫卡的小说。

洪亮的妻子和81岁的爷爷都是汉服爱好者,2004年过年时,洪亮送给妻子一套汉服作为新年礼物,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他开始对汉服产生浓厚兴趣。“在一些重大场合,日本人穿和服,韩国人穿韩服,但尴尬和奇怪的是我们中国人居然找不到自己的服装,实际上和服与韩服全都来源于我们的汉服。汉服只是一个载体,悠远的华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要复兴的。”

洪亮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下穿汉服是在2005年,他和妻子参加了由天汉网十余名网友组织的集体活动,穿着汉服的他们在新天地附近逛了一大圈,围观者甚众。“也有误解,包括以为我们是表演的、唱戏的,或以为我们穿了和服、韩服,还有人以为我们是和尚、道士。”洪亮把这次集会拍了下来,这个片子后来在上海电视台播出。

“汉服分为常服和礼服,常服是平常穿的,相当于衬衫、T恤;礼服是在正式场合穿的,相当于西方的晚礼服。汉服腰线可以控制,中国古人往往把腰线放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显得人体比例非常完美。”在洪亮看来,汉服是民族服装,而不是古装,经过创新和改良的汉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洪亮自己设计了几款汉常服,在他的理解中,经过改良的汉服完全可以搭配现代服装适应日常穿着,“民族服饰必须有生命力!比如说交领短衫如果搭配牛仔裤,看上去会很时尚。”

汉服的价格从50元到1000元不等,最便宜的汉服做法是扯块布自己做。洪亮的两套汉服都是500元左右,请网友做好后邮寄过来。

有人指责他们的汉服不太精美,网友集会中,不少人宽大袖袍下露着衬衣、毛衣和皮鞋。在洪亮看来,置办汉服必须量力而行,“比如和服,做一套起码要几万元。相比之下,我们几百元的衣服用料做工自然会差些。另一方面,汉服本来就不拒绝现代,因为它不是古装,而是民族服饰。”

嵇康弹奏广陵绝响优雅面对死亡,蔡邕听音救出古木制成焦尾名琴,都是洪亮认为很“潇洒”的场景。汉服对洪亮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他是跟别人打招呼时习惯性地用“拱手礼”,此外,洪亮还学了半年古琴,如今已经可以演奏《阳关三叠》。

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汉服复兴”运动的中心地,就上海而言,洪亮每个月要参加一次20人以上规模的集会,很多外地网友纷至沓来。2005年举办的上海桂花节,徐汇区旅游局邀请洪亮他们作为承办方参与节目编排,那次来了将近40 位天汉网网友,沈阳网友“万佛朝宗”没日没夜地赶制汉服。河南网友宋豫人,原是河南平顶山市外事办的一名干部,铁杆汉服发烧友,提前一个礼拜就到了上海,住在一个破旧的招待所里,“我挺佩服他的,老头已经退休了,每天做的事情是拿着‘华夏汉族’的旗帜上街,逢人就介绍汉服。”最近的活动则是5月6日的上海龙华庙会,网友们组织了踏歌、蹴鞠、投壶、汉服搭配体验等活动,他们期望通过这些互动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肯定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

复兴汉服

武汉市接受一名女大学生的建议,决定于2006年5月16日,由武汉1000名18岁的学生,身着传统服装,在磨山楚城广场,以肃穆的古礼举行成人仪式。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上演了一场古代传统的射礼仪式。十多名青年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像古代人一样切磋射箭技术。孔子提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早是作为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儒家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是为射礼。人民大学的这次射礼成为近200多年来国内举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

2005年8月13日,虽然七夕已过,身穿襦裙的14名年轻白领在上海滨江大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重过“七夕”。一个月后,9月18日下午,来自四川各地的11位网友身着古代汉服,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祭奠。

从去年以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网友举行的祭祀、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他们期望通过这些方式来宣传、推广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汉网由2003年元月成立之初的四五人,发展到目前注册ID就达3万多人。成立2年的天汉网,注册ID数量过万人。一些网友上传他们最新的身着汉服的照片,与其他网友分享。

对“汉服”的定义存在不同说法,在一些网民的理解中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主要指服装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的穿着特色,比如宽衣交领,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

“汉服式样到周代逐渐完善,汉族传统服饰可以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来形容,飘逸灵动。”叶茂这样认为。2001年10月的上海APEC会议,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为每位领导人准备了改良“唐装”,引发民间的唐装流行。但在叶茂看来,唐装并不属于汉服范畴,同样不属于汉服范畴的还有现代旗袍。

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对此则有异议,他认为汉服的概念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现代人穿的所谓的民族服装严格意义上就是明清两代的。”

而在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看来,春秋战国时期汉民族的概念还不清晰,汉族形成应在汉朝以后。“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汉族的服饰传统被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打断,现在他们提倡的汉服,应该是使用了汉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服饰元素,再为现代人设计的‘新汉服’。”包铭新解释,汉服发展经过以下大的阶段:两汉交替时期王莽服饰改革;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服饰元素融入中原;唐代服饰就融合了很多西域甚至东亚元素,比如条纹裤、腰带上的少数民族挂件等;儒家理念在宋代开始影响服饰,使得中国服装重礼节、忽略身体特征;西夏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交流,西夏辽金元把很多服饰元素带入中原;元明的继承性很强,比如服装上加金的艺术,在元代得到很大鼓励,明代服装的加金技术达到一个高峰。

最近半年来,经常有年轻的汉服爱好者给包铭新打电话,询问他对汉服的态度,让他看自己设计的汉服照片。“这些青年人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又没有忘记中国近代历史的耻辱,他们对现在和将来的情况比较有信心,想跳过这段比较耻辱的过去往前走,期望从中国古代找一些东西来支撑他的民族自尊心。”包铭新如此解读这批汉服爱好者的心态。

难以忽略的是,汉服背后,是国学复兴与祭孔、读经的是非之争,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以及去年《汉武大帝》和《大长今》热播。

民间对汉服呼声甚高,学界则处于观望状态。东华大学近期举办的全国首届服装院校“我心中的国服”方案设计邀请比赛中,国内多所一流美术、服装院校的在校学生参加比赛,最终收到的70多份答卷令包铭新颇为惊讶,学生设计的国服作品清一色是流行时装。

“这让我想到‘代沟’这个词。”学者包铭新说。“民间和学界有沟通,考虑的问题有重合之处,但合作并未开始。”包铭新认为,由于对汉服的界定不清楚,而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要强调中国人身份的表达,用“国服”这个概念更准确,也已为学界认同。在他的理解中,“国服”指约定俗成或由国家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礼仪象征和标志作用的服饰,在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对于国服以及服制建设的强调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增强国人的文化归属与认同感。如此一来,旗袍、中山装、唐装、汉服都可成为未来“国服”的可能选项。

中式学位服之争

其实,西方学位服引进中国时已考虑到中国人的身材特征,修改了很多细节。

连日来,一套以汉服为蓝本的“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近日从天汉网等论坛流传,西方式学位服是否面临变革,众说纷纭。

中式学位服出炉

“既然深衣款式能传承3000多年,说明它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所以我们将深衣款式作为中国式学位服的突破口。”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中国式学位服”设计人之一、天汉网“天汉计划”管理员“百里奚”这样说。

在他看来,汉服秉承了周礼中的“天人合一”特色,保留了交领(即领子外形看起来如字母“y”)、右衽、宽衣博袖、束带(不用纽扣)特征,完全能表达学位服的中国特色。

天汉网网友“溪山琴况”负责“中国式学位服”的文字整理,“百里奚”则负责图片绘制,他们最初的中式学位服方案经过几个月的设计,但由于“非常遵守历史制度而过于理想化”,后经半个月修改,定下最终方案。他们期望通过探讨中国学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以产生有益借鉴,按照他们的设计,中国式学位服分为学士服、硕士服和博士服三类,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冠黑色弁、学位缨、学位领六种不同颜色、学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学位礼服徽、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组成,其中学位缨颜色区分学士、硕士、博士,分别为黑、深蓝、红色;学位领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采用粉、灰、黄、绿、白、红色六种颜色区分。

“溪山琴况”在“倡议书”中表示:近代以来,脱胎于西方宗教僧侣长袍的西方式学位服逐渐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推行学位服制度所依据的设计蓝本。西方式学位服无论从起源、造型特点、文化涵义等诸多方面来看,与我们源自文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教育与科学的事业不尽协调。

据媒体报道,“溪山琴况”已向教育部等教育界人士发出倡议,公布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设计学位授予礼仪方案,以求得到重视。但叶茂告诉记者,这个说法并不确实,“中国式学位服计划是伴随着天汉网20多个汉服复兴计划推出的,我们希望网友关注这个事情,引发大家的思考。如果公众愿意重新审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觉得很欣慰。”

中式学位服可行性

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就学位服有关问题尽快组织开展研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受命在全国展开了调研工作,并与北京服装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建构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的专题研究。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样式。

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曾担任“构建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课题组组长,马久成告诉《新民周刊》,西方学位服引进中国时已考虑到中国人的身材特征,修改了很多细节,“学位服前面的盘扣、披肩的花纹和图案都是西方没有的,披肩的造型和服装的版型也更符合中国人的体形。”

在马久成看来,网络版的“中国式学位服”缺乏推广的可行性,学位和学位服本来就是西方舶来品,具有鲜明服饰特征,也遵循国际惯例;而所谓的“中国式学位服”像是古代官服,把汉代的服装生搬硬套到我们现在的服装里来,符号指向存在偏差。“除研究以外,现在没有按照古书照搬服装模式的,即便影视剧表演中,都得依据历史和演员的性格、角色对古代服装进行改革和创造,《汉武大帝》和《大明宫祠》里的汉服就是经过了这样的再创造。”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认为,提出中国式学位服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他认为这个设计看上去既像道家服装,又像祭祀穿的冕服,只是做了简化,并没有太多创新,“历史有好的东西,也有沉重的包袱。如果用明代以前的元素来设计学位服,应该避免跟古代的某种服饰太像,还是要把一些元素打散了再设计,一些细节还需修改,比如说皮鞋与中式学位服的搭配。”包铭新强调,如果用中国元素设计学位服,没必要非要强调汉族服饰,汉族不是中国唯一的民族,“只要是我们中国的服饰都可以”。

一座服饰博物馆成长记忆

迄今为止,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共征集到30多个民族从元代至今的服装、织绣、银饰及织机等珍贵物品超过5000件。

“我要建这个服饰博物馆,不是简单创造商业价值,而是为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诠释和延续中国服饰内涵。希望等到整个服饰博物馆建好后,中国民族服饰研究者不需要跑到全国各地,到我这个服饰博物馆就可以找到所有要研究的服饰。”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美特斯邦威集团董事长周成建踌躇满志。

这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服饰博物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唐绪祥设计,大通柜、独立展柜与大型立式展屏相结合。清嘉庆明黄地十二章缂丝龙袍、清道光纱地平金纳纱绣金龙彩云纹朝袍、清乾隆藏青织金妆花缎过肩蟒袍、清光绪红缎刺绣花卉纹“富贵春秋”氅衣、清咸丰缂丝加绣祭月龙袍等宫廷服装整齐地陈列于展柜,色彩斑斓,让人惊叹,历史中的一个个片断仿佛就此凝聚。

相比零散的服饰收藏者,周成建的服饰收藏很有目的性,规模也更大,他的目标是期望从2003年开始,花10年的时间、3个亿的资金筹建一座完备的服饰博物馆。如今,周成建已为这个服饰博物馆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这些投入在他看来很值得,因而语气轻松、笑声爽朗。

在周成建的理解中,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两个巅峰是唐代和清代。“唐代的服饰文化无论在图案还是款式上都代表了全世界最领先的趋势,因为实行了开放政策,吸收少数民族及西方的服饰文化,只要是好的和先进的服饰文化,都会进行吸收和融化,从而转变为自己的东西。比如缂丝是唐代中华民族独创的工艺,缂丝、织锦都是在丝绸上进行的。清代是中国服饰文化手工纺织工艺的最高峰,无论是图案,刺绣工艺种类、刺绣水平都是中国织绣业的最高峰。”他由此笃信,美特斯邦威如果想成为在世界上有地位的品牌,同样需要挖掘服饰历史并结合全球时尚前沿。“这将会带来无限价值。传统服饰能赋予我们灵感,事实上,在印花、绣花等很多细节上我们都能找到能嫁接的思想。”

2003年8月,周成建到英国剑桥大学参加一个学术论坛,他和老师借了一辆车在英国跑了十来天,考察了不少庄园和博物馆。“这些庄园里有许多中国的东西,特别是在邱吉尔庄园里,90%以上都是中国的东西,这加强了我对中国民族东西的征集欲望,不单单为个人欣赏,而是要把中国历史的东西留下,让我们近距离触摸、思考与研究中国服饰历史。”

2004年1月,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筹建组正式成立。筹建组成员先后前往浙江、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征集。征集到藏品约1000多件,同时,筹建组通过协商转让的方式从民间服饰收藏者手中进行藏品征集,并且考察了北京、天津、沈阳、西安、上海等地的文物市场。

迄今为止,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共征集到30多个民族从元代至今的服装、织绣、银饰及织机等珍贵物品超过5000件。

周成建告诉记者,他安排了十几个员工在全国各地征集传统服饰,一年拨给他们2000万元的征集费用。最大的困难是藏品的收集。“有很多私人收藏爱好者都不愿意把藏品拿出来,人家都收藏了几十年了,不说是国宝,至少是家宝,有深厚感情。我们告诉他,我们不是文物贩子,而是把你的东西拿过来放在博物馆里,你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每个收藏爱好者都不希望把这些收藏作为商品买卖,他更希望他几十年的收藏是延续中国服饰文化。我有时会自己跑到全国各地把这些收藏爱好者请到上海来,跟他们交流,我希望我们的解释能让他们动心,当然也要给他适当的经济补助。”

不久前,清朝乾隆年间的龙袍和腰刀等珍贵文物在香港拍卖。因为太忙,周成建失之交臂,但他希望“有机会能亲自使这些流失在海外的国宝级文物回归中国故土”。

值得关注的是,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里收藏了著名文学家、中国服装史泰斗沈从文研究服饰而从未公开的手稿。这批手稿主要包括两本册子:其一是沈从文在自己早年编写的《中国丝绸图案》上写下的一些批语;其二是“文革”期间,沈从文下放时一个友人寄给他一本《人民中国》杂志,他就凭记忆在当时唯一的读物上记录了对中国服装史的看法。此外,手稿还包括一些零散的稿纸和图片,上面都有沈从文的批语的手笔。

沈从文弟子,清华大学教授、服饰专家黄能馥教授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要求弘扬中华服饰文化的优秀传统,嘱托做好两件事,一是通过文化部长转告沈从文先生出一本中国服装史研究的书;一是创办一座中国服装博物馆。沈老在生前完成了《中国历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的空白。中国服装博物馆在1983年制订中国服装设计中心时纳入了规划,而由于种种原因,筹备了近十年的中国服装博物馆未能建成。

“黄老师是2003年10月来上海的,我们在我淮海路办公室见面,他很激动地说,终于有人为沈老先生圆这个梦,沈老先生在天之灵也会支持我们把这个博物馆做好。我们真的都是热泪盈眶了。”周成建说。

信息来源:新民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