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虎门有关部门统计,在虎门布料市场中,外地商户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素有“中国绸都”之称的盛泽便有200余家布商挥师南下。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叫卖声四起的布料市场中仅有40%的商户能赢利,但这并不能减弱浙江帮的热情,每当市场出现一个空铺,便吸引数十家商户前来“抢盘”。
虎门上规模的服装企业有1000多家,年产量逾亿件,且还有1平方公里的服装批发市场,8600多家商铺和18个服装商场,年销售额已超过100亿元。随着政府积极造市,企业也默契地托市,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机制。
“吸引中小布商安营扎寨的原因很简单:市场在虎门。”虎门服装服饰协会副会长谭志强道出了商户们内心的“秘密”。从谭会长平淡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自虎门扛起“南派服装”的大旗后,布料业已成了另一处软肋,其现时的气候与规模还不能与服装业相适应。在虎门1000多家制衣企业所用的布料中,有70%的面料是从外地布料市场进货的。嗅觉灵敏的江浙布商,开始把自己的拿手生意做到南方,并以大型兵团的形式抢滩,为珠三角的布业市场点了一把火。闻名遐迩的西樵轻纺城虽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级布料批发市场,但抄袭之风严重,引起了来自原产地布商们的顾忌。
一位盛泽布商告诉记者,在西樵轻纺城里是好货偷偷卖,贱货大胆卖。在三层楼的商铺里,一楼摆的都是低档次的大路货,只有熟客才准上三楼的小仓库里交易上等货。虎门的外地布商也来自原产地,但他们并不销售自己的产品,而是拿别人的产品来销售,这样既省却了被人模仿的烦恼,又缩短了开发过程,紧紧地跟上了当地的时装步伐,是一场以速度取胜的生意仗。
“虎门是珠三角产业群的中心点,有着便利的港口优势,也借势于制造业名城的整体战略。这种地缘经济格局为虎门服装业的发展灌溉了养料,但虎门的服装上了规模,却上不了档次。虎门服装的面料仍停留在中低档的层次,与国际品牌服饰的面料比较还相差很远,虎门服装要打造自己的名牌,必须在面料上下大力气。”虎门服装服饰协会副会长谭志强向记者指出了虎门的“短腿”。
虎门要振兴布料业,让中小布商闻风而动。记者从博美花城布料市场了解到,凡在此处经营的布商必须从品种质量、布料的档次入手,针对市场需求,抓准流行趋势。记者在布料市场走访期间,发现这里的布商对此行规已经默认。很多布商都备足了货源,品种齐全,有服装布料、玩具布料、牛仔布料等一应俱全,价格比广州、深圳的同类市场还低。
富民布料市场拓展部经理王进仓认为,虎门各大布料市场的定位应为综合的布料批发市场。虎门的双环是服装的批发和面料的批发,在研发和技术更新方面由于受到人才瓶颈和城市产业定位的限制,使得虎门布料市场的发展模式有别于西樵轻纺城。西樵将面料的开发和批发作为一个产业的双环,研发是第一环,批发是第二环。西樵轻纺城凭借自身的研发优势组建信息中心,的确可以发展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级布料批发市场,是前店后厂模式的结合。虎门的布商多数从事过手买卖,只有店没有厂,在综合实力上应避免与西樵轻纺城正面交锋。所以,有不少布业资深人士认为,虎门布料市场应走广州的“中大布料市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