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的流通带动面料市场的繁荣
广州毗邻港澳,辐射内陆,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北朝时已有罗马棉织品运抵广州;明朝葡萄牙人到广州进行棉织品通商,十三行、长堤石公祠成为纺织品的集散地,故而历史上流传着“苏州手艺巧,广州式样新”的赞誉。而眼下,广州利用地理优势,中西交融,博采众长,使广州服装逐步成为南派服装的代表,而广州作为中心城市,也成为南海内衣、中山休闲服、东莞时装等珠江三角地区品牌服装的集散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服装业积极引进国外和港澳地区的先进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机制,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不同所有制服装企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年产服装达5亿多件。目前,广州已培育出像流花地区“白马”、“黑马”、“天马”等配套齐全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近20家,全市服装年总销售额达300亿元。同时,广州拥有十分完善的服装流通体系:以流花地区为代表的服装批发市场;以各大百货公司为代表的服装零售市场;以北京路、农林路、天河城、中华广场、环友谊商店地区为代表的品牌专卖,都证明广州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流通基地。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服装流通基地,才造就了中大面料市场的繁荣。从中大地区最初自发形成市场发展到今天,已出现十二个不同特色的专业市场争芳斗艳的局面。如今的中大地区有4000多个档口,主要经营国内外的布料、毛线、成衣服装配料,是高、中、低档次俱全的专业性批发零售市场,以价格全市最便宜、销量最多、花色齐全、款式新颖在行业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成功的纺织专业市场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地理位置处于区域经济的商圈中,周边成熟的产业链作为支撑点。广州是一个贸易的中转站,对整个华南地区的辐射比较大,以其毗邻港澳信息快、技术硬的优势吸引商家,同时也激发了市场的优胜劣汰。而现在整个中大的布匹市场群雄割据、竞争激烈、翻版多、高成本、低收益,以前轰动的面料也过时了,抢购的时代过去了。为了争夺客源,很多档主想尽了办法,产销一条龙,原料质量都有所保证,大家都在斗实力,短斤缺两的事也少了很多,最终得益的是消费者。但是,如何保持良性的竞争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繁荣背后的思考
广东不仅是纺织大省,也是纺织强省。每年纺织品的出口额都居全国榜首。近年来,发展势头也很快,在化纤、家纺、针织等面料开发上走在前头,同时面料在原料应用、面料风格、色彩应用上紧跟国际时尚面料。但是,却没有全国一流的品牌。本身而言,国产面料存在诸多问题:上下游缺乏有效衔接、产品结构单一、开发设计能力不足,功能性面料更是刚刚起步,但是,太多不如意绝不能成为缓慢发展不前的理由和借口,更不能放弃努力退出竞争。在市场的经营区里,一位老板对记者说:只有在良性的竞争中去发展,优胜劣汰,广州的面料市场才能越走越辉煌。广州作为服装贸易的中转站,在中国面料市场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国内的一些生产厂家都在广州设立发布点,作为他们发布产品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商家还是销售厂家都集中在广州,外来因素加上本身发展需要,广州这两年来慢慢注重品牌的提升。因为广州的最大特点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整个销售过程中比其他地方快,市场稍微有变化他们马上变,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调配市场。但是对“品牌”这个概念很模糊。体现在面料市场上就是缺乏诚心力度,把别人的东西借过来,一种很基础的翻版别人的东西,没形成自己的风格。
记者从去年三月到现在,两次走进中大面料市场。从市场车水马龙的繁荣背后,记者感到隐隐存在的忧虑。作为一个全国一级的面料批发市场,中大面料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在历经繁荣之后,缺少应有的规范和发展。凌乱拥挤的档口依然同从前一样,没有随着周边环境的提升而发生应有的变化,电单车依然在档口之间横行,经营者在南方的酷暑天气里依然在露天的恶劣环境下经营,更不要说时常的刮风下雨。虽然目前广州地区还一时难以形成与中大相抗衡的面料市场,但是,这种经营环境依然影响着中大地区面料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缺少完善的管理意识也是制约中大地区面料市场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虽然,有实力的面料生产企业都看好中大这块宝地,纷纷设立分公司、办事处,但是,那是中大曾经的魅力。随着各地市场在经历了积累和发展阶段,步入进一步的更高层次发展阶段时,中大的这种优势便不是仅仅的优势了,它也需要随着环境的发展而改变自己。不改变就意味着落后。而目前,从记者到中大市场管理委员会的两次采访中深深感受到:中大的管理者依然躺在中大曾经辉煌的成绩上,过着收租金的悠闲日子。(服装时报)